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8月19日 星期四

    《论持久战》展现毛泽东雄才伟略

    《 文摘报 》( 2021年08月19日   06 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人数最多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学习和回顾这段历史,尤其需要认真学习研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这一光辉文献。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演讲不仅指明了必须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前景,而且提出了一整套动员群众在持久战中不断削弱敌方优势、生长自己的力量、以夺取最后胜利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大大增强了人们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演讲之后,毛泽东把讲稿整理出来,油印成册先在党内传阅,后公开发表和出版,当时流传甚广,不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国民党将领也产生了不少的影响。

      在此长文中,毛泽东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进行一一驳斥后鲜明亮出自己的观点“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十分准确地预测到这场战争将历经三个阶段,即“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阶段,“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阶段。文章虽然写于战争进行过程中的第十个月,然而对战争未来每个阶段演进路径、情形、方法等都作了详细描述,且都得到历史印证,充分展现了毛泽东的军事天才。

      毛泽东用客观的、全面的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用已经经历过的前10个月的战争经验及当时中日双方实际,唯物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以及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客观依据和条件。他指出:“古代战争,用矛用盾:矛是进攻的,为了消灭敌人;盾是防御的,为了保存自己。直到今天的武器,还是这二者的继续。”“进攻,是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但防御也是不能废的。”“防御,是直接为了保存自己的,但同时也是辅助进攻或准备转入进攻的一种手段。”可以说,《论持久战》充满唯物主义,充满辩证法,清楚而又正确回答了人们最关心又一时看不清楚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坚持抗战的信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抗日战争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面对日本侵略者全面入侵,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伟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是这种努力的总方向。”他呼吁,统一战线必须坚持下去,只有坚持统一战线,才能坚持战争;只有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战争,才能有最后胜利。对于如何使这场伟大战争取得胜利,他认为要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这是因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他特别强调做好军队政治工作,帮助国民党改造其军队,提出了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

      总之,《论持久战》科学分析了抗战面临的形势,指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和抗战官兵,坚定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引领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光辉著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饱含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和中流砥柱作用。

      (原题:《〈论持久战〉展现毛泽东雄才伟略》)

      (《学习时报》6.23 王一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