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8月19日 星期四

    “身后”整理师

    《 文摘报 》( 2021年08月19日   08 版)

        西卡走进过无数人的家中做整理。

      西卡的衣橱里只有两种颜色的衣服。工作时,穿白色,不工作时,穿黑色。“百搭,什么场合都适合。”她爽快地说。    

      西卡本名王泽宇,31岁,是一位常居上海的整理咨询师。整理,或者说“断舍离”,是近年来在大都市渐渐流行起来的一种生活方式。工作四年来,她曾被客户赶出过家门,也曾被无数人感激“拯救了人生”;她整理过医生、律师、网红的家,也见证了许多普通人家的改头换面。    

      不过,与普通整理师不同的是,西卡承接的工作除了家居整理外,还有一项“身后整理”,即遗物的整理。    

      2020年4月10日,武汉“解封”第三天,西卡踏上了去往武汉的高铁。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她数次赴武汉,义务帮助3户家庭做了遗物整理。    

      接受西卡来整理父亲的遗物,主要是敖慕麟的决定。敖慕麟曾是香港凤凰卫视记者,他在北京上大学,之后又去香港学习、工作近10年。2019年,他辞去工作回到武汉,想要过一段与父母朝夕相伴的日子。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敖慕麟受凤凰卫视前同事邀请,参与武汉疫情现场报道。“封城”后交通不便,父亲敖醒吾主动当起司机,每天开车载儿子做报道。不料,几天之后,敖慕麟和父母相继出现症状,并被确诊感染新冠肺炎。他和母亲属于轻症,但59岁的父亲却因病重被送往金银潭医院。2个月后,父亲离世。

      母子俩做出了捐献亲人遗体的决定。央视《面对面》栏目就此事来采访。主持人担心提问会“揭伤疤”,敖慕麟当时回答:“我觉得这是一种纪念,纪念我们一家人在疫情期间的状况,也是纪念我的父亲。”    

      或许也是出于相似的考虑——当纪录片导演、曾在凤凰卫视做过记者的周轶君为西卡牵线、询问敖慕麟是否愿意整理师上门整理其父亲遗物时,他很快同意了。    

      在敖慕麟的家中,父亲的照片被放在显眼的位置。西卡在整理之前,先对着逝者的照片默哀片刻。“那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西卡说,她当时在心里默默地说:“我会小心对待您的物品。如有冒犯,还请谅解。”她在后来的遗物整理中也沿用了这个仪式。

      敖慕麟和母亲希望,能将书房展示柜里的物品重新调整,更多用于展示父亲的遗物。西卡于是先将书房物品全部清出。

      书房里有许多一家三口的物品:敖慕麟的书,一家人共用的茶具,还有母亲的纪念品——一个盒子,打开竟是五颜六色的卷笔刀。西卡撕下纸条,分别写上“父”“母”“儿子”,或“父+儿子”(表示是父子俩混用),以区分出物品的归属人。    

      从技术层面来说,整理遗物和整理普通物品并无不同——整理的第一步,总是将所有物品集中,摆放在眼前。也是在这一步,当人们直视自己的物品,很多人会惊呼,“怎么会有这么多东西”,“原来这个东西在这儿,我找了好久!”    

      “遗物整理,是通过物品了解一个人。”西卡说。有时人们是看到了遗物才更理解自己的亲人。西卡曾在一位老太太的遗物中发现一个铁盒,儿子打开后愣住——盒子里塞满了装着钱的红包,每个红包上都标注了亲友的名字。比起将钱用掉或存入银行,她似乎更想留住那份关系。

      “我思考过为什么能在武汉做成这件事,”西卡说,“一个没有经历过大灾大难的人,你让他思考遗物如何处理,他会觉得一头雾水,肯定说不要。但是武汉人经过这一年,会更愿意停下来和你聊聊关于生命的话题”。

      不过起点也仅仅是起点而已。在联系了近100户人家后,最终也只有这3户人家愿意让西卡上门。

      “有的家庭没有缓过来,有的家庭是觉得从医院没有拿回什么,没什么要整理的;就算家里还有些东西,按很多人的观念也都烧了。”西卡说。    

      更有的人是对于整理师这份工作不理解。“整理还需要人帮忙吗?不就是把东西放放整齐?”事实上西卡第一次接单时,就被客户赶了出来,因为对方不能理解“整理一下家还要搞这么麻烦”。

      在不少家庭,阻力主要来自老人。一个19岁的男孩,全家有4人被诊断为新冠肺炎,其中外公离世,他希望西卡能帮忙整理外公的遗物,但最后还是被家中长辈拒绝了。从西卡的角度,她更愿意将遗物整理提前到生前。她曾在很多老人家见到,生活空间里杂物堆积,物品摆放不符合老人的生活动线,需要的东西却被束之高阁……    

      但老人们的观念很难改变。有好几次,西卡为年轻人整理后,年轻人觉得很好,推荐给父母,父母们却不接纳。西卡想先从自己母亲做起,也是屡屡碰壁。母亲对旧物有执念,家里一间老屋,就被她用来存放旧物,如20年都不用的行李箱和缝纫机。

      她也在接受差异。“那是时代的烙印。她那一辈经历过饥荒等年代,我们这一代人没经历过,所以我们没有资格去指责他们。”

      (《解放日报》8.15 王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