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8月12日 星期四

    我国大学距“奥运健儿的摇篮”还很远

    《 文摘报 》( 2021年08月12日   07 版)

        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李冰洁、张芷婷、陈云霞在游泳、三人女篮、组合赛艇等项目上夺牌,校友汪顺、孙颖莎、马龙、徐嘉余、许昕等在游泳、乒乓球等项目上夺牌,人称“上海交通体育大学”。而清华大学三年级学生杨倩暑假期间拿两块奥运金牌也第一时间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些情况第一次将中国大学与“奥运健儿的摇篮”这个称呼联系在一起。

        我国从1986年开始试点推行“体教结合”,提倡让高校来承担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任务,经过长达35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帮助我国高校在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的仍然是顶尖运动健将进入高校就读的人员,通常会称他们为“运动员学生”。这意味着他们虽然也是大学生,但他们的主要身份仍然是专业的运动员。通过单招、二本线、二本线六五折等渠道入学的高水平运动员虽然身份已经是“学生运动员”,但他们的早期成长主要得益于专业体校的培养。由于他们进入高校之后已经完成了“运动员”身份向“学生”身份的转换,这就会导致“学训矛盾”,绝大部分“学生运动员”在学习和训练平衡的过程中,会将天平向“学习”倾斜,能够维持和进一步提高原有竞技水平的比例并不高。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高校还很难承担起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任,距离“奥运健儿的摇篮”还很远。我们期待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能够不断选拔最优秀的“学生运动员”,配备专业化的教练,保证跟高水平竞技运动相匹配的训练强度,建立起有效的投入和保障机制,为他们提供现代化的设施和后勤服务,逐渐培养越来越多的“学生运动员”代表国家在奥运赛场上取得卓越的成绩。

        (《中国科学报》8.3 张端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