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杰西卡·布鲁德讲述美国房车公路流浪者的非虚构作品《无依之地》一书中,作者实地探访了100多位“房车流浪者”的真实生活。
故事里的主人公们遍布美国各地。北达科他州的德雷顿市,一位67岁的前出租车司机正在甜菜地劳作,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自从网约车优步在美国兴起后,他被挤出了出租车市场,无力负担房租,他的车便成了他的家。在北卡罗来纳州新伯尔尼市,一位38岁女性住在泪珠形的拖车式房屋里,小到可以用摩托车拉走。尽管她拥有硕士学位,填了上百份求职申请,但依旧找不到工作;她无力偿还房子的贷款,也租不起房子,只能蜷缩在这间简陋的小车里。
美国“二战后”出生的一代被称为“婴儿潮”,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从他们出生起,美国已经是全世界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他们享受着战后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繁荣。这“黄金一代”度过了最好的青年和中年,如今却因为“无家可归”被迫上路,成了找不到工作、看不起病、生活困窘的“房车流浪者”。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在美国谋生的另一面。流浪者中的许多人说自己“退休了”,却到八十岁还在工作,他们自嘲为“橡胶轮流浪汉”,而别人叫他们“美国难民”“经济大衰退时代的穷苦流浪工”。
逐渐深入事情的核心,作者发现,过去他们有车有房、周末度假,即便是“蓝领”工人也可以靠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一大家子。他们工作不忙,收入稳定,福利健全。但随着时代红利退去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老去的一代正在从享受“一美元加一次油”的红利一代变成风雨飘摇的群体的一员。书中写道,根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有六分之一的独居老年女性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她们焦虑如何不成为孩子们的负担,直到过完一生。“不久,冬天就要到来,季节性工作要开始惯例性地解聘人员,流浪者们将收拾好行装,回到他们真正的家——公路上。”他们可能暂时投奔亲人,或寻找南方温暖一些的地方,或者找到一个不会驱赶他们的停车场,仅仅为了生存下去,度过冬天。
《无依之地》中,67岁的流浪者拉冯在自己的博客上写的一句话或许能部分概括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这是一群聪明、慈悲而且勤奋的美国人,他们的盲目已被拂去,倾尽一生追求美国梦之后,他们明白了它只是一场大骗局。”
(北晚新视觉网 7.30 陈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