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招季即将开始,应届毕业生的网络社交圈中,关于求职辅导的广告五花八门,这些求职辅导服务机构承诺能“内推”“保offer(录用)”,价格一般在1万元至10万元之间。有许多大学生发出提问:动辄数万元的“钞能力”真的有用吗?
2018年9月,顾梦瑶回国求职。她的目标是去大型龙头企业,但考虑到自己偏弱的学历和实习经历,她一直很焦虑。于是,网络上一搜一大把的“一对一职前培训”“付费实习”“保offer”等服务吸引了她的注意。2019年5月,顾梦瑶与上海一家留学生职业教育平台签下了“名企职达计划”合同,付费4.2万元。这份有效期12个月的合同显示,如平台无法履行“保offer”义务,将退款该部分服务费2.32万元。
几个月后,顾梦瑶发现平台提供的服务很敷衍。“他们发来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快消公司的网申链接,都是公开信息。在我参加财务类、风险控制类两个不同方向的职位面试前,面试辅导教师竟然是同一个人。于是我开始自己找工作。”她说。
2019年12月,顾梦瑶被自己报考的某银行录取,打算与平台终止合同,可要拿到退款却阻碍重重。律师告诉她,平台提供的很多服务都无法量化,很难通过法律途径拿到退款。
2017年,王安妮入职了一家留学生求职服务公司。抱着帮助学生顺利找到称心工作的初心,王安妮工作动力十足。然而不久,这家公司开始让王安妮失望。“当时公司一个月最多能签七八十个学生,但后端服务人员才40个左右,根本无法保证服务质量。确实有人签约后一两个月就幸运地找到了工作,可还有好多学生一直拿不到offer,所以很快我就离职了。”
之后,王安妮进入了一家规模较大的求职服务公司。在这家公司工作期间,王安妮对日益发展的求职服务行业有了更多了解。她发现,真的通过花钱买到“内推”入职机会的不到一成。她分析:“这些机构的导师大部分是在本行业做到了一定位置的兼职导师,他们没必要为了数额不高的‘内推’费用,去招一个不合适的员工。真的通过机构拿到称心offer的,靠的并不是这种灰色资源,而是本身就符合人家的招聘要求。”
事实上,腾讯、美团、普华永道、中信证券等多家企业都曾发布声明称,从未与任何第三方机构合作,整个招聘和求职过程不会收取任何费用。
(《中国青年报》7.30 魏其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