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中后期中国沿海地区鸦片泛滥,天津作为当时的通商口岸自然也不能幸免。早在1832年就有英国商人开始向天津走私鸦片,因为当时的天津地方官员对这一漏洞缺乏管理,导致鸦片走私愈演愈烈。到了1838年,也就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前两年,已有大批洋商通过天津口岸向中国倾销鸦片,与他们“接头”的主要是福建、浙江籍的商人。
他们向洋商订购大量鸦片,洋商用装满货物的商船夹带鸦片进入天津港口,然后再在闽、浙两省籍人员开办的会馆、饭店、茶馆进行销售。很多内陆地区的商人,都在此购买鸦片再带回家乡转卖获利。天津俨然成了中国北方地区鸦片的集散地。受此影响,天津本地吸食鸦片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小鸦片烟馆遍布天津城里城外。一些历史书籍之中还记录了这样的细节:当时有些人对鸦片还不甚了解,天津有些烟馆以免费试抽作为营销手段,这导致大量的天津市民因此染上鸦片瘾。时间久了,就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一情况很快被负责监察的官员发现,道光十八年(1838)七月二十七日,江西道监察御史狄听向道光皇帝上了一道《请饬拿天津洋船夹带鸦片由》的奏折。次日,道光皇帝便下旨命直隶总督琦善:“严密查拿,按律惩办。”八月十八日,琦善奏报:先后查获烟土16万余两,人犯11名。九月十九日,琦善奏报:天津道又在大沽口“金广兴”号商船上查获烟土82口袋,计重13.1536万两,并起获烟枪107根,以及烟灯、烟锅等烟具和武器。道光皇帝得知此事,大为震惊,下旨给直隶,要求马上禁烟销烟。
天津销烟在城东南的教军场(现为人民医院)进行,以赈灾时用的数十口铁锅作为销烟工具,用土坯砌成锅圈架锅于上,锅内注满桐油,油烧热投入烟土,顷刻成膏,再加以焚烧,最后将余泽揉碎,弃于海河之中。所缴获的一切烟具,也一同销毁。
1838年的这次津门销烟,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力显然不及虎门销烟,但“津门销烟”是清政府第一次大规模的销毁鸦片,开中国销烟之先河。从数量上说,“津门销烟”是当时清政府单次销毁鸦片最多的一次;从时间上说,“津门销烟”比虎门销烟足足早了半年多。“津门销烟”可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震慑了不法洋商和国内烟贩,在当时也的确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因为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欧洲列强并未因“津门销烟”导致利益受损而挑起战端,这也使得清政府借此次销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了鸦片在北方地区的泛滥。在销烟的方式方法上,也为之后的虎门销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今晚报》7.19 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