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7月31日 星期六

    全球变暖加剧 极端天气频发

    《 文摘报 》( 2021年07月31日   06 版)

        7月17日以来,河南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其中郑州、鹤壁、新乡局地超过900毫米,截至7月26日12时,此轮强降雨造成河南全省1290.7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69人;与此同时,中央气象台连续8天发布高温预警,南方及西北等地“热得发紫”;7月18日,台风“烟花”生成,“查帕卡”紧随其后,扰动沿海地区。

        放眼全球,西欧突发强降雨引发洪灾,200多人遇难;历史性高温席卷北美,数百人丧生;加上此前的超强寒潮、极端沙尘、龙卷大风,罕见天气事件接连来袭。这些都指向一个关键词:极端天气。

        对天气预报员和气象科研人员来说,造成此次河南强降雨的几大因素是相对清晰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分别稳定维持,尚处在洋面上的台风“烟花”在向我国靠近的过程中输送丰沛水汽,加之太行山区、伏牛山区特殊地形影响,以及对流“列车效应”明显,等等。

        人类一方面追求极端天气的预报精度,一方面也在反思,近些年为何会有这么多极端天气出现,又当如何避免和减少异常天气?

        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外气象专家其实早有论断: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将会增加。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说,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不稳定,是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度增强的根本原因。随着气候变暖,大气层在饱和前,可容纳更多水汽,于是,极端强降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近期,西欧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我国河南出现的特大暴雨,都是极端强降水事件频发的具体表现。

        从1990年开始,中国气象局便在我国青海瓦里关进行温室气体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不断升高,表明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还在不断增加。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京都议定书》限排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三氟化氮,以及《蒙特利尔议定书》限排的消耗臭氧层物质。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小曳解释,气候变化统一的尺度,是看30年平均温度的变化,目前人们可以看到一条明显的增温趋势线。全球变暖并不一定意味着“今年就是暖年”,但随着气候平均状态的变暖,原来不经常发生的极端的天气事件,就跟着发生了。

        面对这种情况,人类一个关键举措就是减排——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中国青年报》7.27 邱晨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