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山庄里,10多个年轻人身着各色古装,有的手持佩剑、有的轻纱遮面,一番唇枪舌剑,找出血洗山庄的幕后凶手……这不是古装剧拍摄现场,而是如今在年轻人中最火爆的游戏——剧本杀的游戏现场。剧本杀到底好玩在何处?
剧本杀的一大魅力,就在于它能满足人们对“烧脑”的渴望。作为一种高级动物,人类不仅不排斥动脑,甚至有时会刻意寻找“烧脑”的机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其表述为“认知需要”,并将其补充进了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专门指代人类对于获取和理解知识、满足好奇的需求。
当游戏进入尾声,凶手的真面目被揭开、真相大白,往往是剧本杀游戏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研究人员约翰·库尼奥斯就发现,一个人体验到“顿悟时刻”的瞬间,大脑内的伽马波就会异常活跃,这意味着此时人们体验到了某种快感,这种感觉通常在品尝美食、获得社会成就等时能感受到。
有人沉浸在科学研究中,通过不断发现新知来满足认知需要;有人热衷冒险,通过向未知的世界发起挑战,满足自己对探索的追求。而剧本杀,则类似一种“安全的探险”,它让无数在都市里忙忙碌碌的打工人,能以较低的成本体验到“烧脑”的快感。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身份千变万化。披上工作服,你是打工人;伴侣面前,你是妻子或丈夫;儿女面前,你是严父或慈母……人生如戏,我们就如舞台上的演员,通过扮演各类角色、带上各式“面具”,逐步完成社会化。不过,如果“面具”戴得太久了,就可能难以“出戏”。剧本杀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让我们短暂实现了“去角色化”。至少在游戏的数小时内,我们卸下了平日生活里的众多“面具”,放下了那些束缚我们已久的价值观和规则,让压抑许久的“自我”能喘口气。
另外,剧本杀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演绎他人。只有用他人的眼睛看、用他人的耳朵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共情能力才能够提高,让我们从名为“自我”的孤岛中走出。因此,尽管故事是虚构的,但剧本杀玩家获得的成长和感动却是真实的。
(《科技日报》7.20 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