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担任陪跑志愿者,27岁的佳瑞手腕上被系了一根蓝色的绳子,绳子长约1米,另一头的“主人”是68岁的李奶奶,她的手里紧攥着一块手帕和一根盲杖。这是她们首次“见面”,在这根陪跑绳的连接下,两个隔着辈儿的陌生人并肩完成了一次特殊的徒步。
每周四和周日的早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系着陪跑绳的搭档有数十对,通常是一名陪跑志愿者搭配一位视障或听障跑者。他们大多穿着印有“黑暗跑团”的T恤。
据黑暗跑团北京站负责人贺小云介绍,作为公益组织,黑暗跑团在平日为残障跑者寻找合适的陪跑员,帮助残障人群平等地参与大众体育活动。
让赛道公平且包容
据贺小云介绍,黑暗跑团北京站成立于2019年10月,截至7月9日,在志愿北京上共有328名志愿者加入跑团的服务队,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年龄最小的只有7岁,年龄最大的为73岁。志愿者必须遵守3个最基本的要求,“安全第一,包括帮他避让危险、躲避障碍等;残障跑友为主,要以他的配速和感受为主;同进同退,从搭档下了地铁到训练、拉伸以及最终送上地铁,志愿者都必须陪同,绝不能中途撂挑子。”
“我们要求志愿者的配速比盲友的配速快1分至1分半,只有在这种宽裕的情况之下,志愿者才能及时作出反应,对盲友进行有效保护。”在活动起终点处,资深志愿者大廖热情招呼着每一位志愿者和残障跑友,他说:“云姐每次对志愿者培训,第一句话就是要放弃自己的配速,要记住,盲友的配速就是你的配速,保障他的安全是你今天该做的事情。”
大廖称,“陪跑员要充当视障跑者的眼睛,为他们避让危险,更要帮他们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他记得,早些年有志愿者带领视障跑者一边跑一边喊:‘让开,让开’,这样‘煞有介事’的行为不仅违背赛道文明,也会让视障跑者心里不舒服。”
但近几年,很多跑友看见他们衣服上的字样和陪跑绳都会主动避让,“我们就用手势点个赞。”大廖强调,“赛道没有特殊性,对大家都是公平且包容的。”
找到每个人的闪光点
先打车再换乘两次地铁,视障跑者杨同每次来训练,单程出行时间将近一个半小时,但他很期待这里每周一次的聚会。
黑暗跑团给予残障跑友的远不止“跑步”本身。志愿者波波分享了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陪跑经历,在杭州马拉松赛上,他陪跑的是一位住在市郊的盲人按摩师,那是这位跑友第一次跑马拉松。完赛后,视障跑友告诉波波:“这块完赛奖牌好重啊,挂在脖子上有点累。”两人的泪水突然就涌了出来,“觉得太不容易了。”
同样被感染的还有视障跑友小飞,他的生活几乎被框在几十平方米的按摩店里,“我经常想着出去跑跑,但想着想着就回到了现实。”去年年底,他来到跑团体验了相对放肆的奔跑,此后几无缺席。每次跑步,他都会在软件上记录下公里数和配速,即便往返得花3个小时只为记录5公里。
在贺小云看来,让更多残障跑友走出门、跑起来,仍需要社会对无障碍设施不断完善,公园等单位给予活动场地支持,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提供切实的帮助,这样才能让残障群体感受到真正的平等。
(《中国青年报》7.13 梁璇 盖姣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