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保谈判和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实施,许多原本价格高昂的药品开始降价。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药价下降的背后还有一个“功臣”——仿制药。但根据最近一项调查发现,老百姓对仿制药并不是很买账。
这项面向15000多位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对仿制药认可程度不高,愿意使用的居民比例也不高。只有25%的受调查居民认同“仿制药可以替代原研药”的观点,21.57%的受调查居民表示对于任何仿制药都愿意使用。
调查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过去,由于缺医少药,我国制药产业发展初期的主要目标是解决药品可及性,因此仿制药审评审批标准不高,导致我们缺乏高质量的仿制药。名为仿制药,但疗效与原研药差别很大。仿制药“不争气”,老百姓就只能相信价格高昂、但疗效更明确的原研药。于是,高质量药品市场被国外原研药占领,部分原研药价格虚高。
事实上,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仿制药承担了大部分患者的用药需求,用量在临床使用上占据绝大多数。资料显示,美国2018年平均每100个处方中,就有90个处方是仿制药。尽管我国批准上市药品的95%是仿制药,但为什么很多国人不愿意用仿制药?问题不在于仿制,而在于仿制的水平。
仿制不等于劣质。严格来说,仿制药是具有与原研药品相同的活性成分、剂型、规格、适应症、给药途径和用法用量的药品。但由于仿制药辅料质量不行、杂质风险控制意识不足以及仿制的对比对象选取不科学等原因,导致药品疗效越仿越差。也就是说,即使我们知道这个药的“秘方”,但不一定能生产出来,或者生产出来后不一定有同样的疗效。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正式启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确保仿制药在质量和疗效上与原研药一致。仿制药不仅要在药物活性成分等方面与原研药一致,而且应采用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方法进行一致性评价。也就是说,让“仿制品”和“原版”在关键性指标上进行比对。相关部门表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补历史的课”。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优胜劣汰的过程,根据规定,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品种将优先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品种将逐步调出目录。未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优质仿制药投入市场,让老百姓有更多用药选择,降低用药负担。国产仿制药中选国家集中采购而带来的降价效应,正是体现。
当然,要让老百姓彻底信任仿制药,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企业要持续完善药品生产背后的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政府也要不断完善监管政策,避免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沦为“一次性评价”。
(《光明日报》7.11 陈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