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记载,李善长罢相,朱元璋要拜刘基(刘伯温)为丞相。刘基叩头说:就好像换柱子,需要得到大木,假如把小木捆在一起充当,马上就会倒塌了。
朱元璋转而想封杨宪为丞相。杨宪和刘基关系素来很好,可刘基竭力反对,表示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宰相的气度。做丞相的心地要像水一样平,用公正的道理权衡一切,而自己不参与其中,杨宪做不到。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怎么样?刘基说:他气量狭窄浅薄比杨宪更加严重。朱元璋接着问:胡惟庸怎么样?刘基说:譬如驾车的马,担心他弄坏了车辕呀。
朱元璋感叹:我的丞相,实在没有能超过先生的。刘基说:我对不好的事情过于憎恶,又不耐烦那些琐碎繁难的事情,当了丞相会辜负陛下的恩典。只要贤明的君主尽心去探求,天下还怕没有人才吗?目前这些人确实没有见谁是合适的人选。
后来的事实证明,刘基的判断是有道理的。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要么贪腐、要么妄为,先后都出事了。
读完这段历史,让人不禁想起管仲荐相。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危。齐桓公问管仲:群臣中谁可以担任相国的职务?易牙这个人如何?齐桓公认为易牙爱他胜过亲骨肉,因而十分宠信易牙。可管仲回答:易牙不近人情,不能任用。
齐桓公接着问:开方这个人行吗?开方是卫国的公子,在齐国侍奉齐桓公。开方的老母居所距齐国不远,但开方长达十几年从未回去探望母亲。齐桓公认为,开方忠诚于自己胜过爱母亲。但管仲回应:这种行为不近人情,开方这个人不能接近。
齐桓公又问:竖刁这个人行吗?管仲说:竖刁阉割自己来迎合国君,这种行为不近人情,这个人不能亲信。
管仲去世后,齐桓公还是重用了易牙、开方和竖刁。结果,就这样葬送了一代霸业。
细品管仲荐相、刘基荐相,可以深深感到:荐才见心术。
心术正不正,关键要看心里是否装着天下苍生。电视剧《朱元璋》中介绍,杨宪是刘基大胆起用的,他一直尊刘基为恩师。但推荐一国丞相是不能只念师生情谊的,是不能只“以我为先”的。
管仲是鲍叔牙竭力推荐给齐桓公的。一次,齐桓公和管仲讨论下任国相的问题。齐桓公问:假如你死了,谁接任好?管仲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又问第二呢?管仲又说出一个人名。第三个呢?管仲又说出一个人名。齐桓公问:第四个呢?管仲说:那就是鲍叔牙了。
齐桓公感到很奇怪:鲍叔牙对你那么好,要不是鲍叔牙,你别说当相国,恐怕我早为当年的一箭之仇,把你杀了。
当年,鲍叔牙是协助齐桓公的干将,管仲是帮助另一个公子的干将。在王位争夺中,管仲曾欲射杀当时的齐桓公,只是没有射死。
管仲回答:我们现在谈论的是谁可以做下一任国相,你没有问我谁是我最感激、最过命的朋友。我们情同手足,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心术正不正,要看看人是否客观公正。人人皆有长,个个都有短。荐人之时,一定要看岗位,一定要注意扬长避短。
回到刘基荐相一事上,杨宪有长处,刘基也说杨宪有当丞相的才能。但刘基也清楚他的短处,即难以用公正的道理权衡一切,容易把自己摆进去。这恰恰是丞相的大忌。
(《解放日报》7.13 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