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7月15日 星期四

    飞奔的高铁和它背后的女人

    《 文摘报 》( 2021年07月15日   05 版)

        梁建英

        位于青岛边缘的棘洪滩紧挨胶州与即墨,拥有成群的重工业园区。其中,占地2600多亩的中车四方是中国最重要的高铁列车研发和制造基地之一,中国近一半的高铁列车从这里驶出。每天天黑后,待试跑的列车在厂区外的大环线轨道等候,忙碌的时候,轰隆轰隆能跑上一夜。这是49岁的梁建英工作了26年的地方,是她的第二个家。

        梁建英是中国高铁装备业唯一的女性总工程师,和谐号CRH380A高铁列车、复兴号CR400AF高铁列车均由她主持设计。

        她是林区的孩子,在东北森林繁茂的小镇长大。父亲是一名铁路工人,打小她就对那一列列长长的、黑乎乎的东西感兴趣,“怎么拉那么多东西,跑得那么快”?

        对梁建英来说,火车是一种神奇的交通工具,“火车”是世界上最浪漫的词。“非常快乐,非常自由。”回忆坐火车的童年经历,她用了两个“非常”,“坐上它,就能到达你心里想去的地方”。

        1995年,23岁的梁建英毕业来到青岛,想要闯出一番天地。怀孕7个月,她去医院产检,与别的准妈妈不同,她咨询医生的不是身体问题,而是“到底还能不能出差了”?医生很惊讶,问她去哪儿,她说不远不远。其实,后来她挺着大肚子,兴冲冲地跟着团队去了日本,开展技术谈判。

        她身上的这种“劲儿”一直都在。每一位刚入厂的大学生都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这些基础工作琐碎、单调,但梁建英感到快乐。第一年,她每天的工作就是一笔一笔将旧图纸上的手绘本“描”进电脑,存档归案。剩下的时间就是看各式各样的、几百页厚的列车产品说明书。

        新入厂的年轻人都有师父领着,师父像传授家传秘籍般教导他们。那时,像梁建英这样的大学生和办公室那几台描图的电脑一样珍贵,师父们倾尽全力照拂他们。最初10年,梁建英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去认识每一辆车的样貌、性格和脾气……一个部件、一个设备、一个系统地学,直到掌握整辆列车的奥秘。

        2004年1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批复。从这时起,国家开始大量引进国外先进且成熟的产品和技术。看到引进的车辆后,设计师们内心都很受震动——原来车体还可以用铝合金做?还只有1.5毫米的厚度?他们如饥似渴地要搞清楚“为什么”。

        2006年,中车四方开始自主研制时速300公里高铁列车,梁建英担任项目主任设计师,这是她第一次真正地设计一列高铁列车,也是她忙碌生活的开端。三年多,她面对的是50多万个零部件、几万张设计图纸,以及,根本见不上一面的女儿——她上班,女儿在睡觉;她下班,女儿也在睡觉。有一天,女儿打电话给她,妈妈,我想你陪我吃一顿饭。但她没有时间。

        “高铁是设计出来的,更是试验出来的。”梁建英说,在主持研发“复兴号”时,为了再降低3分贝噪声的技术目标,她和团队持续一年多、超过3000次试验。从时速300公里提升到350公里,即便使用相同材料,噪声也会增强。为此,梁建英和团队对车体结构进行了新一轮的降噪处理。最终,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车厢内部噪声降到了65分贝。

        还有很多细节都藏着梁建英的心思。比如,挂钩的角度既要固定住衣物又不会回弹伤人,二等座座椅加长20毫米,增加了电源口和USB接口,饮水机添加了安全锁装置……“要知道你的终端受众是谁,你永远围绕着人在做事,只有这个‘人’满意了,你才满意了。”梁建英说,制造一列高铁,不是为了制造一个巨型的机器,而是为了这台机器背后的“人”。

        (央视网、新华网 7.9 赖祐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