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7月10日 星期六

    让每一个街头表演者有尊严

    《 文摘报 》( 2021年07月10日   02 版)

        优秀街艺小分队在静安公园前演唱。

        自2014年至今,上海持证街头艺人从最初1批8人扩展到今年已有17批300人,覆盖钢琴、键盘、吉他、萨克斯、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尤克里里、手风琴等30余种乐器演奏。

        一

        魏磊来自佤族,2017年成为上海持证街头艺人。像大多数同行一样,魏磊从小喜欢唱歌。“经典旋律里加一点点民族特色、加一点点流行旋律,街头吸睛效果绝佳。”魏磊接受演出行业协会“老法师”建议,拾起传唱已久的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把它重新编曲,改成摇滚版,在街头唱起,路过的中年人能唤起记忆,年轻人觉得很带劲”。

        机械工程师董亦含身着水蓝色长袍在上海街头吹洞箫。天气变热了,他穿着汉服、唐装的习惯却坚持了下来。曾在法国留学、工作的董亦含,从塞纳河一直吹到黄浦江,今年刚拿到上海街头艺人上岗证。不论在中国还是几年前在法国,董亦含一直在汽车企业工作。他觉得,每天打卡上班,自己就像大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而街头演出不同,可以“跳出按部就班的生活轨迹,实现平常没有能力做的事情”。

        在上海街头、黄浦江边演奏中国古代乐器,董亦含自得其乐,“行人们会忍不住停下来用手机拍照。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上海城市景致的一部分,与有荣焉”。

        二

        59岁的湖南人刘晓民,惊喜地发现静安商圈、上海火车站LED大屏上闪现着自己身影。

        2015年上海启动第2批街头艺人征召,刘晓民属于少数几个由人帮忙“代办”的报名者,“我儿子在上海工作,他知道我喜欢音乐,就帮我把表演资料寄到演出行业协会”。刘晓民记得,收到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面试通知时,他正在湖南做婚庆活动,“想也没想,第二天买火车票立刻来上海面试。过了10天进行复试,顺利过关”。单打独斗的他演奏萨克斯、吉他,在协会“撮合”下与其他街头艺人组队,“在上海玩音乐7年,我很开心”。

        作为B站UP主,付卓最受欢迎、点击率最高的街头演出作品是《成都》。今年拿到上海街头“上岗证”,他笑言自己可能是艺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不过他丰富的从业经历让人无法小觑,从小接触欧美音乐,到英国就读本科、硕士时,曾在伦敦、曼彻斯特街头都唱过。

        他坦言:“在英国街头演出并不是一帆风顺,艺人不需要证照,相对散漫,相比之下,上海更有秩序,有督导老师协助。”

        第13批街头艺人罗忠堂的要求不止于“糊口”,有些人选择轻装出行,方便“转场”,而他总是带着沉重的大功率输出设备,“演出要让自己心满意足,才能让观众听起来淋漓尽致。”罗忠堂拍拍音箱,“8500元一个,路人听着效果好。音乐也看人,针对80后观众,唱张信哲、齐秦的歌;针对90后观众,唱林俊杰、周杰伦的歌”。

        三

        上海街头艺人管理方式在全国推广:上岗前有考核,街头艺人必须是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表演者,热爱街头表演,并遵循“不定价、不销售、不乞讨、不扰民”等14项持证上街的职业约定。艺人自治的督导团队,互相提醒注意职业形象,严格要求表演时的情绪和行为。艺人们上岗后,接受督导监督与管理。节目单等须向市演出行业协会报备。演出如果碰到突发情况,督导马上与场地方沟通,使演出能在有序的环境中进行。

        (《解放日报》6.30 诸葛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