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7月06日 星期二

    四川畅通基层就医“最后一公里”

    《 文摘报 》( 2021年07月06日   01 版)

        作为全国“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四川围绕医疗健康服务的难点、痛点、弱点问题,凝心聚力抓改革。目前,四川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健康服务格局已初步形成,医疗健康服务便捷化、可及性不断增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正在逐渐由蓝图变为现实。

        最近,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162名医生开展了“线上-线下、华西-社区”联合义诊,提供义诊名额2000多个,这也是该院利用“互联网医院”平台开展的首次线上义诊。

        “患者可以通过医院微信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华医通’APP挂号,在线义诊的医生会在24小时内接诊,48小时内完成问诊,及时解决成都市外及边远地区问诊患者的就医需求。”华西医院门诊部主任万智说,“现在线上也可以开检查,非常方便。比如,我刚刚线上问诊完的一位病人,需要做血糖血脂检查,以前要专门跑一趟医院排队开单子,现在医生直接在网上开检查单,患者还可以精准预约检查时间,避免排长队,极大方便了患者”。

        “互联网医院”打破了物理距离限制,也让患者复诊变得更加容易。“‘互联网医院’已开展挂号、咨询、在线复诊、在线续方、药品快递到家等服务,实际上,就是‘放在大家口袋里’的便捷医院。它有实体医院的强有力支撑,方便病人线上就诊,简单的问题不需要到医院,在网上即可诊疗。”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为了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四川正在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电子签约,构建起“1+N”的签约服务模式,即一个患者可通过互联网签约由多个基层医生和专科医生组成的服务团队,实现“医疗资源跟人走”。这些变化的背后,关键在于“同质化诊疗”。经专家组认证后的基层医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医联体大数据库”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就像及时能得到了大医院专家的指导”。这套模式破解了以往不少医联体“悬在空中”的尴尬。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四川全省累计建成“互联网医院”79家,累计开展网络咨询100.6万人次、网络复诊87.7万人次,开具电子处方44.9万单。

        与此同时,互联网医保支付也在不断创新中。当地卫健委会同医保部门将互联网复诊等4个项目纳入医保支付政策,不断优化便民惠民服务水平,有效缓解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群众“看病远、看病难”问题。

        不过,面对“互联网+医疗健康”的纵深发展,目前仍存在亟待破解的难题。有医务人员反映,当前国家对基层社区医院政策不够灵活,无法完全适应医联体发展的需要。比如,社区医院用药目录相对较少,一些疾病用药社区医生无法开出处方。再比如,社区医生工资待遇由国家“打包支付”,远程会诊、在线问诊、医联体探索等增强了不少医生的工作量,但收入增长并不明显,难以持续刺激基层医生积极性。

        (新华社客户端 6.29 董小红 李金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