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7月06日 星期二

    德国如何抵挡“产业空心化”

    《 文摘报 》( 2021年07月06日   03 版)

        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随着美欧国家劳动力价格的攀升,以及发展中国家大力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就业比重等降低,出现不同程度的产业空心化以及经济金融化现象,这成为美欧国家一系列经济、社会、政治问题背后的重要原因。然而,德国数十年以来却在“工业立国”的道路上稳健发展。

        德国抵挡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浪潮,离不开其历史上一脉相承的经济逻辑。德国一直是工业和贸易立国的国家,其制造业有着数百年的传承,奔驰、巴斯夫、博世、西门子等全球知名的大型工业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可追溯至德意志帝国时代,因当时“一招鲜”技术创造博得发展壮大机遇,即使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仍传承壮大至今。

        德国重视工业的经济传统也从德意志帝国时期传承至今。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李斯特所倡导的国家主义学说,强调“创造财富的生产能力比财富本身更为重要”,提出国家应大力扶植工业企业竞争力,在贸易政策上加强对本国起步阶段幼稚产业的保护,成为德意志帝国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崛起的重要思想。

        此外,德国逐步建构起企业、职工和市场之间的秩序边界,成为其保持工业立国道路的稳固剂。德国在俾斯麦当政时代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劳动保险体系,试图给工人提供社会保障。在这种经济理念支持下,德国企业重视长远发展以及在某一领域扎根深耕,将技术水平作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注重与员工建立稳定互利的长期关系,通过员工的熟练技能不断创造价值。

        同时,德国的创新体系还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作用,让经济界主动承担创新责任,2008-2011年间经济界承担德国2/3的技术研发费用。此外,技术类大学在德国创新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其教学和科研直接服务于产业实践,与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结成紧密关系,研发成果商业化路径顺畅,成为支撑德国工业稳步推进的重要动力。

        (《瞭望》2021年第24期 董一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