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收藏者而言,买假俗称“打眼”,一个生动而形象的词,自己打自己还是被别人打,另论。但这是一个必然和自然的过程,又叫“交学费”。
1995年夏天我开始逛潘家园,胡乱买下的玉件,大多是凭一种冲动和直觉,但没想到买到手的玉件,经一位朋友欣赏过后大加夸奖,便有些飘飘然,殊不知这正是买假陷阱。
那一日已近集市的尾声,我骑车去凑热闹,尾集人气渐散,几个操河南口音的小伙子怯怯地围过来,极神秘地问我:“要不要高古的玉?”
那几日我每夜攻读各类介绍玉器的书籍,对“高古”二字十分敏感,河南又恰巧是殷墟及妇好墓的所在地,河南口音也让你凭空产生一种亲切和信任感。
在几个纯朴亲热的河南小伙子的簇拥下,我买下了一种商代风格的玉龙佩,臣字眼,双阴线,准确说叫“玦”,人称“鸡骨白”。
河南小伙子们开价三千元,我还价五百,他们争让一番,以一种大度豪爽的姿态,把这件“商代玉玦”忍痛交给了我,他们的眼中满是诚恳,拿到钱后点都不点,很义气的样子。
这件“鸡骨白”自然是假到家的玩意儿,而且在河南批量生产,我几乎用百倍的价格买假的同时,也买到一种经验:凡热情过度的推销,背后注定有诈。
(上观新闻 6.2 高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