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不只是为全球化添砖加瓦,更是推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一面旗帜。然而,某些西方国家却因“制度化偏见”得出中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谬论。
加纳原总统恩克鲁玛在《新殖民主义》中指出:“新殖民主义的实质是,在它控制下的国家从理论上讲是独立的,而且具有国家主权的一切外表。实际上,它们的经济制度、从而它们的政治政策,都是受外力支配的”,“实行新殖民主义的结果是,外国资本被用来对世界上的较不发达地区进行剥削,而不是用于它们的发展。在新殖民主义的控制下,投资只是在扩大而不是在缩小世界上贫富国家之间的差距”。共建“一带一路”不仅能够促进沿线国家在地缘、地位等硬件因素上实现历史性跃升,而且也能促进沿线国家在制度、文化等软件因素上实现跃升,从而从整体上促进沿线国家在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独立自主、互利共赢的交往中实现发展。这是以超越现代性及其逻辑为前提的,蕴含全球化新时代的发展理念,也是推动全球化进入新时代的实践安排。宣称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推进“新殖民主义”的言论,并不是站在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立场得出的结论,而是基于西方自身霸权主义立场的外部性反思的谬误。
虽然旧的殖民体系已经瓦解,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仍处在现行资本主义体系内,仍然被侵略、掠夺、单边利己的殖民主义本性所笼罩,只是形式更加隐蔽。摆脱西方新殖民主义的出路在哪里?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中国进入国际体系的方式与历史上的大国兴起完全不同。历史上大国兴起时一般都是通过殖民掠夺方式进入国际体系的,而中国则是在接受国际规则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化道路进入国际体系的”。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完全融入现有国际体系之中,不论是既有大国美国、欧盟等,还是国际体系中的中小各国,在经济利益上与中国的相互依存度和相互嵌入度都很深。简言之,中国的利益与世界各国的利益都是捆绑在一起的”。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遵循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不是依据“丛林法则”逻辑用新的中心代替现有中心的无限循环,而是一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去除殖民主义行动,是以超越现代性及其逻辑的新文明类型为客观前景的决心与努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6.22 练庆伟 郭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