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暂停自习看彩虹”点赞
近日,山东潍坊一位初中地理老师看到晚霞彩虹,赶到教室暂停晚自习带着学生观看。他说,课后布置了关于彩虹形成原因的作业,如此美好的景色值得用一节晚自习交换。
在一个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一些人脑海中隐伏着一种“代价论”——为了达到目标,做出一些牺牲是必要的。这让不少孩子的精神生活变得荒芜。正如爱尔兰诗人叶芝所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温暖人心的“暂停晚自习看彩虹”,见证了“爱的教育”。教书育人并非只有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品行、品格、品质的塑造;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多角度去感受人生的精彩,教育和引导学生成为热爱自然、懂得生活的人,本来也是教书育人的应有之义。
(东方网 6.21 杨朝清)
震楼器震出全楼怨气
前不久,一则“居民连开5年震楼器”的新闻冲上热搜,上海市某小区业主因与楼上邻居存在矛盾,遂使用了震楼器,而且一开就是5年,导致整栋楼的业主都受到噪声的干扰。
震楼器实质上是一种振动马达,其主要作用就是帮助住户震动楼板,从而达到传播噪音、干扰邻居生活的目的。“效果很好”“穿透力很强”“楼上终于老实了”……从这些网络留言中不难发现,震楼器的购买使用者多为与邻居产生矛盾的住户,这其中又以噪音矛盾居多,因不堪邻居噪音打扰,遂决定使用震楼器“以噪治噪”。
业内人士指出,使用震楼器产生噪声污染是一种侵权行为,“以噪治噪”并不能成为使用震楼器的合法理由。面对邻里噪音问题,震楼器只会让矛盾进一步激化,用法律手段解决才是正途。
(《法治日报》6.20 蒋起东)
城市“蹲族”
受过大学教育、家庭出身不错,这两个标签加起来仿佛预示着一份好工作、好前途。但部分这样的年轻人却选择成为一名城市“蹲族”。不同于“啃老族”“蛰居族”,城市“蹲族”特指拥有一手“好牌”、被人寄予厚望,却“放弃”自我、甘当社会“隐形人”的年轻人,他们往往以“现实低欲望、网上多冲浪”的方式闲散度日。
多位专家指出,这种反差背后,与他们从小的高压学习环境、大学进校便开始的“内卷”、入职后的机械劳动等存在现实关联。一位毕业后在家“蹲”了一年的“蹲族”说,“蹲”并不是懒,更像是给自己缓冲的时间,让自己停下来思考奋斗的意义,而不是随波逐流。从儿时的补习班到成年后的“996”,“蹲族”的出现不能简单归结为年轻人自身的懒惰和堕落,而是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等各种主体综合作用的结果。多位专家建议,各方应该给予理解,关心引导“蹲族”群体,转变其观念、缓解其压力。
(《半月谈》5.22 陈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