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6月29日 星期二

    “半条被子”的故事

    《 文摘报 》( 2021年06月29日   08 版)

        1984年11月7日,徐解秀阿婆(中)向记者和群众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

      翻开新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第64页,关于长征,有这样一个细节: 

      红军行进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让人民群众认识了共产党,把党当成自己人。 

      因为这个故事,我们找到了1984年11月14日《经济日报》上那篇报道《当年赠被情谊深 如今亲人在何方——徐解秀老婆婆请本报记者寻找三位红军女战士下落》的作者,原经济日报社记者、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

      从1984年10月16日至1985年10月19日的368个日日夜夜里,罗开富经报社批准,沿着红军长征原路徒步采访,成为继红军之后,完全按照原路、徒步走完二万五千里的第一人。

      那段日子里,当“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被老红军、被千万读者看到时,人们对红军更加崇敬,对传播这个故事的罗开富也充满了感激之情。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耿飚感慨:“罗开富沿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线徒步采访,是一壮举啊。” 

      1984年11月7日中午,罗开富一行行至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一进村,一位小脚阿婆就始终不远不近地跟着他,似乎有话要说。由于采访地点分散,直到下午3点,罗开富才抽出身来见了老人家。

      阿婆名叫徐解秀,84岁,她告诉罗开富,1934年11月6日晚,长征中的三位女红军借宿她家。四个大人和一个婴儿挤睡在厢房里,床上仅有一块烂棉絮、一件蓑衣,和三位女红军自带的一条棉被。第二天下午3点,红军开拔,三位女红军执意要把自己的被子留给徐解秀,她不忍心,也不敢要。情急中,女红军就把被子剪下半条给了她,说,“红军同其他当兵的不一样,是共产党领导的,是人民的军队,革命就是为老百姓过上好生活。” 

      从那以后,年年的这几天,徐解秀都等在与红军分别的山脚下,一等就是50年。 

      那一夜,罗开富心情复杂,借着烛光,写下了题为《三位红军姑娘在哪里》的初稿。 

      稿件见报后,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红军女战士。1984年11月底,谢飞代表健在的女红军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也想念长征路上的大爷大娘大哥大嫂们……要想办法找到徐解秀婆婆想要找的那三位女红军。” 

      1991年腊月,罗开富背着邓颖超等多位女红军送给徐解秀婆婆的被子赶到沙洲村,然而,老人几天前刚刚过世。 

      为了这7年的寻找,罗开富和不少老红军尽了最大的努力,想等有了准确消息给老人惊喜。徐解秀的家人告诉罗开富,他每一次写来的信件他们都会读给老人,特别是读到聂荣臻、萧克、耿飚等多位老红军将帅委托转达感谢问候的话时,老人都会默默擦泪。

      罗开富说:“也算对老人的一个安慰吧。” 

      实地采访长征,罗开富不是第一人。

      1982年,美国记者汉森走长征路,刚走了几个县,就因脚破腿肿无法坚持。 

      1984年,《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作者、美国《纽约时报》前副总编辑索尔兹伯里携夫人踏上长征路,不论乘车还是坐滑竿,走了两个月,依旧没有走完全程。

      同时期,还有很多到访长征路的外国记者,不论走多走少,没有一人爬上五大雪山,更没有一人走进草地沼泽。一些外国记者感叹:这条路的凶险是人类难以想象的,后人不大可能征服这条艰险之路了。 

      所有信息,都激发了罗开富的激情和好胜心。 

      1984年6月14日,中央领导同志在会见索尔兹伯里时说,“中国虽然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人们依然可以从中国红军的长征中汲取勇气、力量和智慧。” 

      此时,刚刚到任《经济日报》总编辑的安岗,听说罗开富有“徒步采访长征”的想法,非常兴奋。这名在太行山办过党报的前《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立即批准了“建议”,并对罗开富提出了“六个必须”: 

      一、全程每一米路都必须是徒步,绝不弄虚作假; 

      二、必须按长征的同一时间进行; 

      三、必须走原路,要有向导签字; 

      四、必须每天写一篇见报文章; 

      五、小伤小病必须坚持走,坚持写,大伤大病实在走不动再换人; 

      六、在当年中央红军战士休整的路段里,必须设法采访红二、四方面军的路线并写出报道。 

      1984年10月16日傍晚,43岁的罗开富与50年前的红军在“同一时刻”跨过江西于都河,开启了自己的重走长征路。

      “选择亲身体验式踏访,就是要用汗水体会汗水,用寒冷体会寒冷,用饥饿体会饥饿,用病痛体会病痛,用意志体会意志,用激情体会激情,然后把我这个当代人的感受告知当代人,用亲身经历让大家更真切地认识长征,感悟长征精神。”罗开富说,“二万五千里所凝聚的红军长征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寄托着全国人民对党的信赖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在路上。”

      (《新华每日电讯》6.18 强晓玲 张博令)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