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人的认识里,银行股权转让多以企业之间转让或司法拍卖转让为主,自然人之间转让股份并不多见。然而,记者近日发现,在某二手平台交易网站上,有不少自然人股东正在出售自己持有的银行股权。
记者随机联系了四个卖家。他们转让的股份最多35万股,其中三位都表示要打包整卖,不能拆散零售;只有一位卖家说可以拆散,但至少10万股起售。四位卖家均表示,他们是农商行的自然人股东,最初是1元一股买的原始股,持股最长的已接近10年。成交后这些股权如何办理过户呢?卖家表示,需要当面签协议,买家要来当地的银行办手续。他们也都保证这种自然人的股权转让“肯定是合法的,要不银行也不会给过户”。
记者注意到,多名卖家在产品首页都注明了分红情况,以诱人的高分红来吸引买家。比如,某广东卖家转让广东省台山农商银行股金67650股,要价35万元,合每股5.17元。卖家自述“税后每股派息超过16%,去年有十送一股,今年十送五股”。
在网上逛逛就能买到银行的原始股,看上去好像十分划算,但事实果真如此吗?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股权并没有经过公开的拍卖定价或交易所竞价流程,而是由卖家自己要价。虽然买卖双方也可以协商议价,但如果买家对涉及的银行情况并不十分熟悉,对银行业发展前景也不了解,就很容易只听信卖家单方的“吆喝”,不仅可能付了高价,甚至可能接手一个“烫手山芋”。
以广东省台山农商银行为例,卖家要价折合每股5.17元,但是事实是,今年6月6日,台山农商行48000股以223800元的总价成交,约合每股4.66元。4月25日,该农商行49500自然人股起拍价为232000元,合每股4.69元,一次出价记录都没有,直接流拍。
业内人士指出,此类平台交易采用的是双边议价的方式,理论上不存在欺诈,但大多数自然人买家都不具备查询手段,如果信息披露不透明,就会对股权的定价产生一些影响。再加上这类交易规模较小,比较零散,统一监管目前还不成熟,购买者更需要有专业的眼光和分析能力。
(《北京青年报》6.17 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