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是由冬、夏季海洋和陆地温度差异所导致。在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海洋上空形成高压,大陆上空形成低压,气流由海洋吹向大陆。到了冬季则相反,气流由大陆吹向海洋。这种在某一个区域内盛行风随季节而显著变化的现象叫作季风。
夏季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所到之处降水充足,因此越靠南,越临海的地区,夏季风来得越早。一般来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常年,夏季风会和副热带高压联手,给我国带来大范围的降水,各条河流也会进入水量最大的汛期。
季风有明显的季节性北进和南退。4月和5月影响华南地区,6月中旬影响长江中下游一带,7月下旬影响华北和东北地区,8月中下旬迅速南退至长江流域,在9月上旬回到南海北部地区,完成一次南北向的季节进退过程。
每年4月初开始,随着副热带高压第一次北进,夏季风给华南地区带来一场又一场降雨。回南天、华南前汛期、龙舟水等,都是这时期夏季风的产物。进入5月底,副热带高压再一次北进,夏季风影响的范围从华南地区逐步北上至长江中下游平原,恰巧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大名鼎鼎的“梅雨”诞生了。
到了7月下旬、8月上旬,夏季风到达最北界——华北、东北地区,“北方汛期,七下八上”说的就是这里。到了9月、10月,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南落,夏季风也撤到华西地区。
“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诗中天机”,是李商隐无意中完成的一次天气笔记,显示出四川、重庆一带秋雨缠绵多发的气候特点,也揭示了华西可观的夜雨率。根据历史记载,诗中的巴山大概指四川东部、重庆西部一带地区。在华西地区,夏季风与来自高原的冷空气形成长时间对峙,引来异常丰沛的降雨,因此得名“雨屏”。
(《解放日报》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