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6月19日 星期六

    秦腔故事

    《 文摘报 》( 2021年06月19日   03 版)

        秦腔《三滴血》剧照

      ■王建元

      冬天的早晨,天还黑乎乎的,学生就得出早操。在陶老师的带领下,响亮一致的脚步声,在罗山中学的操场上回荡。  

      跑步之后,伴随着高音喇叭的节奏,做完早操,然后解散,几乎每个人的头上,都腾升着热气。在回教室的路上,高音喇叭里往往会响起激烈的锣鼓声音,间有二胡的凄婉伴奏,音乐声中,一个男人悲切凄怆地嘶喊着,唱道:    

      刘彦昌哭的两泪汪,怀抱着娇儿小沉香;官宅内不是你亲生母,你母亲本是华岳三娘娘。    

      在高亢的秦腔乐声中,大家往教室走的路上,都显得有劲。    

      至于宁夏南部山区这一带的老百姓,有些人为了看一场秦腔,会走几里十几里山路,有人为看戏甚至不吃饭,也要早早去占位子,挨饿受冻也乐意。

      然而看一场秦腔,并非容易的事情。多数时候,只有过了春节,大正月里,麻春大队会请个秦腔班子,在大队院里唱个几天几夜。请来的秦腔班子,陕西的最好。每逢要唱秦腔的时节,才真正有过年的气氛。亲戚间捎话带信,邀请远处的亲人来麻春看戏,甚至于七老八十的,也会被拉来,就为看秦腔。

      明明天气尚早,还不到开戏的时辰,戏台上的锣鼓就喧哗起来,鼓点密集得像爆豆一般,让人心里毛乱。小孩子不断催促大人赶紧开饭,赶紧出发,生怕晚了,戏台下的好位置让人都给占了,甚至担心错过了好戏的开场。    

      戏台下,果然已经千头乱动。各样的板凳、各色的坐垫,早把戏台前近的位置占得严严实实。里层占座位的人,向外围搜寻自家人,不断地发出锐声的喊叫;外围站着的人群,有人发现里层的自家孩子,也厉声的叫喊着粗俗的乳名,遥相呼喊,此起彼伏。也有人为了座位的界限,口舌升级,甚而挥出老拳。

      戏台大幕后,锣鼓已经停止,传出咿咿呀呀的调音声,开演在即。戏台之下,各种杂乱的叫喊声里,不断有挤出挤进的观众,拍打着屁股上的灰土,一阵一阵张扬飘散开来。后边坐着的,喊叫让前面的人坐低些,外侧站立的,喊叫再往里挤挤。台下两边,往往有手持长树枝子的二楞子青年,负责维持现场秩序,专打伸长脖子挡住后边观众的儿童。那树枝掠过时,人头就如同潮水一般,统统低了下去,过不多久,又伸长脖子往四周乱瞅。    

      锣鼓重启,幕布缓缓拉开,演员出场亮相,开声亮嗓,乱糟糟的秩序,逐渐安静有序。    

      倘若台上演的恰是大家熟悉的曲目,比如《三滴血》《周仁回府》《赵氏孤儿》《卷席筒》等,全场就会变得更为安静。看戏的乐趣在于重温,让内心熟悉的节奏跟随着台上的演唱,听者咂摸曲调韵味,享受唱腔对心灵的熨帖,体验难以言说的愉悦。特别是到喜欢的唱段时,观众的呼吸,似乎与剧中人协调一致,一呼一吸,跟随着锣鼓和二胡的伴奏,就连心跳的节奏,也随这铿锵哀婉的唱腔起起伏伏。

      在喜爱秦腔的陕甘宁地区,宁夏南部山区更有偏爱。早先,宁夏南部的西吉县、海原县、固原县并列,简称“西海固”,是“穷困”的代名词。这个地方山多沟多,土地贫瘠,干旱少雨,种地靠广种薄收,养了娃,也听天由命。乡土条件所限,注定生而贫困;现实所逼,使得这个地方的人,比别处更能吃苦耐劳。人生的艰辛,悲苦无奈,只有在高亢悲怆的秦腔里,能得到暂时的慰藉释放。

      秦腔对于农人的精神安慰,体现在时时处处。清晨,在星光下的大山里犁地,吟唱秦腔,能抒发内心的孤寂;夜晚,疲惫地收工,走在漆黑的山沟里,吼唱秦腔,能使人胆气豪壮。倘若遇到了生活烦难,自有那催泪的唱腔,最能纾解内心忧伤;当然也有高兴的时候,那就唱高亢嘹亮的词句,最能让人精神亢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能以秦腔得到恰到好处的表达。秦腔,如同存在窖里的雨水,收到仓里的粮食,让人感觉踏实,可靠,温暖!

      (三秦网 5.23)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