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那天,太阳耀眼,但在狂风中“感受不到一丝温暖”的张洪靠听觉笃定“是阴天”。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4日11时15分,尼泊尔当地时间9时,失明25年的中国盲人攀登者张洪从珠穆朗玛峰南坡成功登顶,成为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三位登顶珠峰的盲人攀登者。
在风速约达65公里/小时的山巅,张洪能感知到前所未有的空旷,可当眼前是一片黑暗时,空旷与壮美无关,只会让盘旋在头顶的风声更加“毛骨悚然”。张洪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坦言,和此前幻想过无数遍的场景截然不同,在海拔8848.86米的世界之巅,他被恐惧所笼罩,只停留了三五分钟,脑海里的想法便撞了出来:“风太大,赶快下撤。”尽管为此刻,他准备了6年,而此行,已经接近60天。
“很多事情,你以为已经到顶峰,其实刚开始,安全下撤更是考验。”张洪很清楚,横在他心中的珠穆朗玛峰,他仍得全力攀登。
儿时,父亲和叔叔的出行安全常常由张洪负责,那时,家庭遗传的青光眼剥夺了长辈的光明,视力正常的张洪就用竹竿牵着他们走在崎岖的田埂上。长大后,18岁的张洪揣着父亲给的几百元钱,独自去城市闯荡,可21岁,当他遇到妻子夏琼准备开始新生活后,青光眼发病,张洪双眼致盲。失明后,张洪数次想自杀,但最终在夏琼的帮助下走出阴霾,这个新组建的家庭最终在拉萨找到落脚之处。
来到拉萨前,张洪在上海和老家成都都经营过诊所,但他的目标是进医院、朝九晚五,“过正常人的生活。”可普通医院的门槛不出意料地横亘在张洪面前,直到在成都遇上西藏大学附属阜康医院的负责人,“一个大雨天,我们在路边站着,我感觉到他两次弯下腰去帮助清洁工捡东西,可见他是会为别人着想的人。”小小善举击中了张洪内心,他挤上火车来到拉萨,在近40岁时成为了该医院的理疗师。
业余登山活动在这时进入张洪生活。一开始,他只是想为孩子树立榜样,可了解到美国盲人登山家埃里克·韦恩迈耶在2001年成功登顶珠峰后,珠峰也成了他藏在内心深处的梦想,“梦想要有,万一实现了呢?”他一边自我调侃,一边开始行动,在2019年和强子搭档登顶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前,张洪已经在其他登山者的帮助下成功登顶6010米的洛堆峰、7050米的卓木拉日康。
慕士塔格峰,强子用登山杖牵着张洪,靠上抬、下压、左右摆动登山杖的方式给予动作提示,这一幕总会让张洪想起牵着父亲和叔叔走在田埂上的童年,“很清晰,但很难描述。”
两年后,张洪带着别人眼中“说说而已”的珠峰梦想找到强子,看他的体能状况,强子觉得“有备而来”。
张洪早习惯为珠峰“时刻准备”,每天跳绳、跑步之外,他还坚持负重30公斤爬12层楼10遍,不仅增加肌肉的重量与体积,还极大地改善心肺功能,以便更好应对高寒、高海拔的恶劣环境。但强子清楚,张洪缺乏对不同地形、地貌的概念,他之前的攀登经历很难应对一座全新山峰带来的挑战,尤其是珠峰。因此,出发前,少不了有针对性的登山课程和体能训练,包括穿戴调试装备、上升、下降、转换、跳跃、不同地形的通过、攀岩、攀冰、通过障碍、过梯子、高山病预防、自我保护等。
因攀登者是张洪,众多环节考验的更是团队和他的默契,“往11点方向跨30公分”,“30公分”是多少?强子和张洪必须通过反复训练达成共识。
强子跑步时会拿个铃铛;吃饭会为张洪夹菜;为减少和冰壁接触撞伤,给他准备了摩托车专用护膝;徒步至4900米的罗波切,形态各异的雪山环绕,强子不时用手抓住张洪的登山杖指向某个方向,向他耐心讲解各个雪山的形态;在大本营,一根专门为张洪打造的绳子也串联起餐厅、他的帐篷和独立卫生间;还有一个专门搭设的4号营地,提供物资保障。可强子发现,张洪依然焦虑,天气预报、同行消息,能被他听到的信息不少都能触发他的焦虑,而自己很难捕捉到张洪焦虑背后的真正原因。
“钢铁直男”张洪和强子默契地用了同一个词形容彼此,他们很少聊登山之外的话题,信任几乎都在摩擦和磕碰间建立。
在强子看来,登山像一个课堂,在高海拔的极端环境下,人性里的优点和弱点都会被放大,但和其他人相比,张洪登山不是为了看好风景,“而是为了登他心里的那座山。”因此,有个问题强子没在山上提及,回到加德满都时借着酒劲才问到:“张洪,如果你这次没有登顶,你会怎么办?你还会继续吗?”
这样的问题,强子在山上问过其他客户,但对张洪,他始终没有开口,不是因为张洪总被他感知的焦虑,而是“他登山的意义比普通人更大,更不容易,这么问不忍心。”
“没登顶就等一两年,不着急。”张洪回答得十分坦然,“反正登山都一样,不管雪面还是冰面,都得一步一步走,永远不能贸然跨越。”
(《中国青年报》6.8 梁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