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6月12日 星期六

    语文对人的深远影响

    《 文摘报 》( 2021年06月12日   01 版)

      对一位有追求的高中语文老师来说,最大的成就感则是他所提供的教育,在高考之后孩子更为广阔的人生里仍然有着意义。高中是许多人最后系统学习语文的阶段。某种程度上,这个时期的积累决定了一个人未来人文素养的高度。

      记忆中的语文课

      我和我的高中同学一起回忆了当年的语文课。我们所在的班有点特殊,是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文科实验班,算是全国第一个得到教育部认可的文科实验班。

      语文老师叫朱建军,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他讲的第一课《荷塘月色》,没有像初中那样针对课后习题一道一道给出答案,而是开放性地提问大家最喜欢文章中的哪个部分。一位同学说他觉得文章结尾很妙,“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生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句,因为那让宁静的氛围一直延续下去。朱老师表扬了他,说那是他从未注意过的地方。

      我的同学刘子超还记得在学校遇见朱老师的时候,他的手里总是拿着一本与课本无关的“闲书”,那似乎也是一种提倡学生进行课外广泛阅读的暗示。让他至今还会想起的是每周都要完成的札记,一种独立于课堂作文之外更为随意的训练,文体、内容和题目统统没有限制。他现在是一名作家,刚刚完成一本中亚游记的写作出版。

      另外一位同学黄海,对语文课开头十分钟的“信息交流”难以忘怀。在那个环节里,会有同学轮流登上讲台分享最近正在阅读的书、听的音乐或者看的电影。他回忆,有一次朱老师的语文课正赶上北京电影学院的独立影像展有片子放映,于是他尝试着和朱老师请假前往,没想到老师欣然同意。黄海如今已经是资深编剧。

      我们班后来大家的职业有作家、编剧、导演,也有学者、编辑、记者,大多数人都选择在人文社科领域继续自己的探索,而那些好奇心的种子,就在是高中课堂上埋下的。

      将知识转变为素养

      我所经历的曾经属于文科实验班特有的一些教学方式和活动,后来也在普通班和其他学校得到推广。后来担任师大二附中文科实验班负责人的李煜晖告诉我,2003年我们毕业的当年,就有了一次全国普通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课程目标从之前的讲求“双基”,也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升级到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项。

      最终,落实到语文科目里有了四条关键的学科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2017年开始推行的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是致力于在高中阶段让四种素养得到发展,它也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和目标。高中阶段学语文到底是为了学什么,就有了更加准确的描述。

      拓展阅读

      作为输入和输出的两端,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活动的核心。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对文字材料都有天然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成为桥梁,帮助他们建立联系。

      李煜晖采取的是“专题教学”的方式,他最早的专题教学实践,就从学生一向畏难情绪最为严重的鲁迅作品开始。从教材中的《范爱农》等四篇回忆性散文为起点,先做单篇鉴赏,帮助学生从激发的问题里提炼可以写作的题目;过渡阶段则是让学生将四篇中任意两篇进行比较阅读,或打通四篇进行整体研究;最终学生可以在推荐阅读的鲁迅其他散文、杂文和小说中再做选题的申报。

      李煜晖认为,以这种专题教学的方式推进阅读,很符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增强,想要表现自己,去接受更富于挑战的任务。专题教学的方式最终归结于两个关键词,自由和学术,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话题,表达言之成理即可;同时需要像个成年人一样庄重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述观点。并且在阅读教学中,写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自由创作

      在以写作为主的教学中,北京一零一中学的老师们还有另外的经验。2007年开始,一零一中学就不断涌现数量耀眼的高考满分作文。2007年有6篇,2019年有3篇,我找到带出过7篇满分作文学生的语文老师刘丹妮。

      她把高中三年里的文章训练分为创意类和应试类两种。“创意写作主要打开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尝试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语言节奏,享受自由创作的快乐。”创意写作的类型是五花八门的,有时纯属灵机一动。还有时她会让同学们互相以对方的名字为素材来写诗,还有通过去打工子弟小学支教来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或是用口述记录的方式去完成一份“我的家族史”。“在这一过程中,所有文学体裁都尝试了。”

      尽管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会得到热议,但刘丹妮不会让高一和高二的学生过早接触真题,而是代之以有难度梯度的练习设计。

      有了这些训练,应对高考作文便能水到渠成。到了高三,刘丹妮会帮同学们总结写作技巧,不过都是基于每个同学之前已经形成的写作方式来做点拨。她极力反对“宿构”,也就是不论什么题目,都把事前准备好的素材填入其中。“我要求每位同学一定不要去重复自己。”

      在高中三年里,刘丹妮经常发给学生们天文地理、文艺批评、中外小说、哲学书籍的选段,刺激他们表达感想,就是不断加强“思”的能力。

      刘丹妮于2004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来到一零一中学,她带过文科班也带过理科班,印象里只有两位同学选择了中文作为专业。更多的时候,她看到的是她的学生们选修人文类的课程,“我培养了他们进入这个世界的兴趣和方法,这就已经足够了。”

      (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 6.7 丘濂)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