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6月08日 星期二

    《诗经》里的中国

    《 文摘报 》( 2021年06月08日   07 版)

        古代王者,设采诗官,征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由官府供给衣食,让他们“振木铎,徇于路”,摇着木铃,一路走去,与人交谈,在民间求诗,倾听“男女有所怨恨”,王者足不出户,便“尽知天下所苦”。古人之于诗,似乎早就认定了诗不言福,而趋于诉苦,诗不娱乐,要有悲情。民有怨恨,以诗倾诉,男女“相从而歌”,咏悲伤之情,其怨恨,便风诗化了。从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间,中国先民就这样“诗意地栖居”。“天听自我民听”,采诗就是“自我民听”,王在诗里,倾听风,此谓《诗》国风的来源。

        《诗》还有一个来源,庙堂之上,天子听政,公卿、列士献诗,这样的政治,亦风雅如诗,故《诗》中,便有了大雅、小雅,而颂,则是庄严的祭祖歌。

        司马迁说,古诗素材,原有三千余篇,经孔子编定后,仅保留了三百零五篇,除了诗,还有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吟咏诗篇时,“皆弦歌之”,就保留了诗本来的传唱形式。

        到了孔子来编订时,对诗与歌,都作了整理,而有诗有乐。也有人说,儒家六经,现存五经,《乐经》就在《诗》里面。孔子编颂诗,就配宗庙祭祀音乐;编雅诗,就配宫廷礼仪音乐;编风诗,就配各国流行音乐。诗与乐互动,孔子确立了“思无邪”的准则,选择了“温柔敦厚”的国风与民乐。风为“讽”,要人将内心的怨恨“讽”出来,但要有节制,也就是“礼节”,要“哀而不怨,怨而不怒”,所以说,“讽”,并非审丑,而是审美,“讽刺”便是“美刺也”。

        孔子编《诗》,有十五国风。十五国地域,都在黄河、长江之间,大致囊括了当时的中国范围,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北。周朝采风,虽未涉江南,但江南之于诗的中国并不陌生,当年,吴国公子季札至鲁观礼,乐舞纷呈,国风开显,季子引诗点评,其格局之大,格调之高,竟不输中原各国时贤。

        歌诗,分“徒歌”与“弦歌”,“徒歌”为清唱,“弦歌”有乐曲伴奏。十五国风,均配以国乐,十五国风,一开篇,即“周南”“召南”。南,由钟镈类乐器演变,而为乐曲之名,故称“南音”,后来,其音失,形还在,就称为“南”。或从地理言之,指周、召之风,自北而南,发于歧周,抵达江汉,是为南国,即“南土”“南邦”之谓。

        周初,周公旦居东都洛阳,向东南发展,称作“周南”;召公居西都镐京,向西南发展,称作“召南”。南下,是周的发展战略,周人采诗,亦随之南下,朝着东、西两个方向进展,东南有楚,西南为巴、蜀,故“周南”为楚风,而“召南”则为巴、蜀风,此一说。另一说,傅斯年以为,南国者,从黄河之南到江汉。他指出,周邦之内曰“周南”,周畿之外,诸侯国风曰“召南”。他认为,南国称召,是因为召伯虎,史称召穆公,曾劝谏周厉王不要“弭谤”,并在周厉王共和执政中开始中国历史的纪年。

        无论如何,《诗经》是中国北方先民的诗歌,由儒家编集而成。即使是南风,也是北人南化之风,并非南方本土之风。

        北人南下,得南国水土滋养,因而具有了全国的代表性,故《诗经》一开篇,南风居首,周人的国家理想,从黄河到了长江。

        原题:《〈诗经〉是人民的吟唱》

        (《深圳特区报》4.6 李冬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