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娱乐性和狂欢性。在高校青年亚文化的传播领域里,大学生把自己的语言、行为转化为自我释放、轻松娱乐、狂欢喧哗的游戏。娱乐和狂欢作为大学生之间交流的方式之一,在网络空间的虚拟世界里,大学生群体热衷于网络游戏、追捧网红、恶搞视频的娱乐感,享受各种音乐场所带来的狂欢感。
二是风格化和符号化。英国学者迪克·赫伯狄格指出“青年亚文化具有的‘风格化’是它的‘抵抗’方式”。高校青年亚文化在大学校园的广泛传播和制造中,大学生借助醒目、新奇、谐谑等效果的符号和风格表达了自己的心理诉求、理想信念、行为方式以及生活目标。他们通过动漫、网络游戏、自拍的方式实现角色替换,实现大学生独特的身份认同感;通过时尚的服装、通俗易懂的网络语言、个性的发型颜色等时尚风格凸显了行为上的自由和思想上的独立。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利用对经典照片的翻拍、对官方语言的调侃等方式来不断颠覆、戏仿、拼贴主流文化。
三是抵抗性和兼容性。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群体面临诸多竞争、学业压力与情感困惑。并且,随着大学生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的提升,他们对于权威不会盲从轻信,而是敢于提出疑问,并通过微博、贴吧、知乎等多重互动渠道和无所不“搞”的态度来展示他们对父辈文化、主流文化的反抗。同时,当代大学生因其见多识广,知识文化程度本身较高,善于独立思考,面对纷繁复杂的青年亚文化现象时,他们的选择能更加客观和理性。也正因为如此,虽然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但主流文化同样对大学生在流行文化的选择上产生不小的影响,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融合、互相渗透。
原题:《透视高校青年亚文化》
(《光明日报》4.13 王颖 高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