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6月03日 星期四

    职业教育不能“上热下冷”

    《 文摘报 》( 2021年06月03日   02 版)

        职业教育虽被定位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并列的类型教育,但在现实中,一直存在“上热下冷”的问题。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1.70%,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9.46%。国家虽然作了普职大体相当的硬性规定,但是实际“普职比”已经降为接近6∶4。尽管如此,在不少地方,家长关于本地普高录取率偏低的抱怨一直未减。

        职业教育“上热下冷”何以出现?首要原因是职业教育体系仍存在“断档”现象。虽然职业教育法明确了建立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相较之下,作为职业教育起点的初等职业教育一直很少被关注。学生、家长把升入普高作为唯一的选择,地方政府也把“普高率”“重高率”作为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一些初中学校为了应对升学指标考核,便草草对初三学生进行“分流”,把一些文化成绩不达标的学生动员到当地的中职学校,提前进入中职学习,因此造成了学生和家长潜意识认为读中职就是“低人一等”,强制性的初中毕业学生“分流”成了“分层”。在“学历情结”的现实语境下,家长们都想方设法送孩子进入普高学习。为回应家长对普高的高期待,一些地方的中职学校也顺势选择以普高化为招生卖点。学生进入学校后,并非学习职业教育的相关专业课程,而是学习与普通高考对应的考试科目,造成中职教育“普高化”。

        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就业质量普遍不高,是实践中造成“上热下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国家不断修正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以期实现与用人市场无缝衔接,但具体到职业学校,所设专业的变更需要在实训设备、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大量调整,这种不小的资金压力也造成一些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难以快速跟上市场的变化需求。就此,“以专业兴产业”“以产业兴专业”成为一句空话。

        (《光明日报》5.26 张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