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埃及,并在尼罗河三角洲与河谷交界处建立了一处兵营,这便是开罗这座城市的雏形。刚刚征服埃及时,阿拉伯人依旧保持着沙漠游牧民族的朴素传统,推崇薄葬。但同时,埃及当地人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他们,比如厚葬之风。后来,建国于突尼斯一带的法蒂玛王朝征服了埃及,其文化传统开始影响埃及上层,其中就包括修建带有圆顶的豪华陵墓。
13世纪,一群被称为“马穆鲁克”的军事奴隶成为埃及统治者,他们掀起了一波建设奢侈建筑的狂潮。他们斥巨资邀请优秀的建筑师,纷纷为自己修建豪华陵墓,不但要求石棺和墓碑极尽奢华,石棺最好还能放在一个房间里,房间外还要隔出一道墙。
为了方便亲属凭吊,这些房间变得越来越实用化,久而久之开罗的豪华陵墓开始朝着“事死如事生”的审美发展。在开罗东郊的萨拉丁城堡东北、东南两侧,一代代自矜功伐的将领、大臣都安葬于此,形成了蔓延几英里的庞大豪华墓葬群——死人城。
20世纪以后,随着工业化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埃及人口迅速膨胀,可耕地却是有限的。生存压力迫使大量农民进入城市讨生活。开罗集中了大量公共部门、工业和商业,就业机会相较于其他城市更多,因此成为最大的人口流入地。
开罗的住房需求随之持续上升时,住房供给却在萎缩,很多贫民于是被迫搬进了死人城——在死人城难以计数的坟墓中,不乏宽敞的建筑,它们无人看管,变成了无主之地。
从19世纪末期开始,就有人长期定居在此,到上世纪80年代死人城人口达到峰值,保守估计超过了十万人。随着人口增加,死人城渐渐岀现了小作坊、食品店,竟然逐渐有了烟火气。一些国际组织参与到死人城的保护中,他们希望在住户配合的前提下,对这里的古建筑进行修缮。埃及政府也在改变思路,开始为死人城修路,清理垃圾,提供公共服务,助力传统工艺品在死人城中复兴。这些工艺品通过新修缮的道路,送到老城区的高档纪念品店中,为埃及旅游经济添砖加瓦。
(《Vista看天下》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