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5月22日 星期六

    当脱口秀挤入文艺批评赛道

    《 文摘报 》( 2021年05月22日   02 版)

      “我以为我们会在一个窗明几净的会议室进行新书研讨,没想到变成接力讲脱口秀的喜剧表演。”走进北京鼓楼西剧场前,影评人毛尖压根没意识到这是一个脱口秀舞台,当四周灯光暗下来,她手持麦克风来了一段“都是套路”的演讲,犀利剖析国产电视剧,笑声掌声不断。

      前不久,沪上作家书店的文学脱口秀大赛系列视频上线,一开场便逗乐了观众。两小时“全程高能”,取材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经典梗”与花式“吐槽”齐飞。

      当某种狭义上的文学阅读和评论,借力脱口秀等流行艺术样式进入大众视野,究竟是“撬动蓝海”还是“流于花边”?

      在编剧宋方金看来,“脱口秀+知识分享+主题演讲+新书发布”形式正是产业跨界融合“新物种”,既探索了喜剧边界,也让文艺评论的表达路径更为多元。

      基于此,文学脱口秀一派蓬勃。以作家书店的文学脱口秀大赛为例,参赛选手中既有高校教授、评论家、作家,也有媒体人、出版社编辑、中文系学生等。余华新作、千年诺贝尔奖陪跑村上春树、文青的真实生活、网络文学的当下等,各种热门话题都成了“爆料”。

      然而,任何传播形式都有其优势与不足。比如,青年评论家李壮“斗胆”吐槽余华的新作《文城》,引发了不同声音。有学者认为这种“笑点密集”式点评创新了对热门作品的理解维度,但也有批评家不满足于“插科打诨”,期待兼具穿透力与传播力的文学洞察。

      “脱口秀是追求刺激和短时段快感的节目形态,如何让这种形态具有深度和宽度,需要长时段、深度的文艺和理论哺育。”毛尖说,“如果脱口秀没有这个文化视野,就走不远。”

      (《文汇报》5.12 许旸)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