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题材影视作品基本围绕生活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精英及中产阶级的教育焦虑展开,剧中多出现高档小区、重点中小学、高消费场所等场景,被观众吐槽“全是精英家庭且不接地气的焦虑”,很难从中找到认同感。如前些年播出的某剧关注时下热门的“低龄留学热”现象,本是一个好题材,却因剧情脱离实际播出后高开低走。
一部优秀的家庭教育剧往往包含着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和升华,但如今同类作品扎堆,为博得高收视和话题度,不少剧集的创作也陷入了同质化严重、不切实际、过度贩卖焦虑的泥潭。
近期播出的《小舍得》《陪你一起长大》等剧,延续以往的现实主义风格,从“小升初”和“幼升小”这些教育中的特殊阶段切入故事,戏剧又真实地再现了升学期间不同家庭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处理态度,引发观众思考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编辑赵聪的理解中,“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起到为观众纾解情绪、排解苦闷的作用,体现出文艺作品治愈人心的力量”。他呼唤植根于现实又能照亮现实生活的“温暖现实主义”剧作,在轻快的叙事节奏中,用亲情、爱情、友情,给予观众精神上的慰藉、解决现实中的烦恼、发现生活中真挚的小美好。
教育题材一直是一个“香饽饽”,如果以后此类题材影视作品不加码贩卖焦虑,而是展现现实生活中真实又感动的“欢喜”,或许能开拓出更多新的创作思路。
(《光明日报》5.11 牛梦笛 储平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