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上讲,教师与学生是学校中的一对矛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即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根本的人际关系。教师如何认识和处理师生关系,极大地影响着他的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
作为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够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书育人经验交流会上,先进教师宣传的一个亮点,也往往是自己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师真的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吗?这涉及教师如何在师生关系中合理定位的问题。
美国教育哲学家玛克辛·格林将教师定位于“陌生人”。格林赞同教学是一种人际过程的观点,认为教育教学必须涉及教师和学生的身心投入,教与学是不可分的。
然而,教师不能成为一名学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总是存在一个鸿沟、一种隔膜——这是矛盾双方的关系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否定这种事实,只能带来彼此的冲突和实际的损失。
作为一名教师,他就是学生的领导者,就是对学生负有责任的成年人。社会赋予教师一种特殊的地位,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一种基本的不对称。教师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学生的角色却不是促进教师的成长,虽然也可能有这种促进作用,但这不是主要的和必要的。
对教师来说,工作日程就是学生。教师相对于学生的角色是一位导师,而非同事或伙伴。教师要保持敏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成长时机,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等。
这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一起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但是,作为教师,是必须与学生相分离的,即教师不能把自己混同于学生,不能迷失在学生之中。教师应当从师生互动中退回来,高屋建瓴地评估和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不失时机地考虑新的、更多更大的问题。
教师不断提高的反思能力是成为格林所说“陌生人”的重要因素。通过反思,教师对教学和学生的理解得以加深。这里所说的陌生人,意指教师离开学生,会有关于教育教学目标、关于自己和学生能力的更清晰认识。
现实当中,总有一些教师试图和学生打成一片,要和学生做朋友。从社会角色分析,教师与学生只能是师生关系,不能是朋友关系,更不能是其他什么关系。教师追求和学生做朋友,不过是在做一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
(《中国科学报》5.13 李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