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群体正在老去。2017年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了39.7岁,50岁以上占比为32.7%。2020年,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41.4岁。这意味着未来十年内,将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工群体退出劳动力市场。
而且,农民工变老的速度超过了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水平。2019年,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7.8岁,而农民工人口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了40.8岁,足足大了三岁。这很可能和农民工的就业方向有关。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民工近一半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2020年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人数为7797万人,比2016年的历史峰值少了将近1000万,四年降幅11%。而建筑业的情形也差不多,2015年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在达到6188万人的峰值,到2020年萎缩到5226万人,五年时间降幅15.5%。这说明年轻一辈的“农民工”已经不愿意在工厂流水线和建筑工地上付出青春和汗水。
这或许和他们的学历升级有关。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正在增加,从有该项数据记录的2011年的1340万人,占农民工总数比值5.3%,到2020年已经增加到了3484万人,占比12.2%。
城市中的服务业吸纳了年轻一代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最典型的是快递业。
老人离场,新人进场,各有各的问题。
过去高度依赖农民工劳力的行业,人力成本激增,会对相关产业产生不小的冲击。制造业是最为明显的,近年来东南制造业重镇屡屡爆出“春节后抢人”的新闻。“抢人”手段五花八门,报酬当然也水涨船高。但是,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数量无可挽回地大幅下滑了。显然,过去靠人口红利支持的中国制造业和大基建,不可能再按照原有的模式走下去。如果随着劳动力缺口加大加速下滑,后果会非常严重。
劳动力成本倒逼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曾经是经济界普遍乐观的共识。但是,中国制造业的升级速度能否追上农民工数量加速下滑的趋势?欧美的经验显示,制造业一旦转移出去,“回家”很难。
(《南方周末》5.13 江东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