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5月20日 星期四

    从空间上重新界定城市

    《 文摘报 》( 2021年05月20日   06 版)

      在中国未来的改革进程中,需要重新认识城市。具体来说,一方面要使得城市数量和人口数量更加匹配,另一方面要打破现行的等级化城市管理体制的束缚,释放低等级城市发展潜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当城市人口和要素聚集到一定规模后,随着地价和房价的上涨,会自动产生城市功能疏解和人口迁徙,同时伴随有产业的郊区化进程。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充分利用更多的空间实体城市,缓解主城区房价上涨的压力,降低产业发展及居住的成本。

      所谓空间实体城市,就是相对独立的各种要素在一个空间范围内高密度集合,不去考虑行政隶属关系,是实实在在的城市。如果以人口为基础,按照西方国家的城市认定办法,结合中国国情,只要满足城区人口达到3万以上的规模,就可以作为空间上识别城市的标准。这种识别有几个前提,不包括农业用地,不区分建设用地所有权属性,不涉及原有名称和行政隶属关系等,只是将其作为国家城镇空间格局中城市设定的地理空间基础。

      如果以3万人作为标准,重新界定地理空间上的城市,粗略估算下来,中国的城市数量至少可以达到5000个。在中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如果要确立现代化的城市格局,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进行城市的地理识别,在此基础上对城市进行更为准确的定义,使之更加接近国际上对城市的认定标准。

      对城市进行地理上的精准认知,有助于按照城市发展规律,科学地规划未来城市空间格局。而且也不再会纠结于到底是“城镇化”还是“城市化”,因为通过地理层面的识别,已经从根上对现有城镇名称、等级,以及区域管理有了清楚的界定和划分。

      对城市进行地理空间的识别,并不等于大范围地调整行政区划,其更重要的意义是奠定科学的依据,为未来城市从区域管理向城市管理过渡,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要素和资源的作用打好基础。作为地理空间上的实体城市,其实没必要为所谓管理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置纠结。空间实体城市的界定,可能会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中国的城市数量、密度,掌握人口流入和流出的动态。以此为依据,可以根据不同规模城市的各种组合,为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判定提供依据,并借此厘清城市群和都市圈之间的关系。

      (《北京日报》5.17 李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