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5月13日 星期四

    抵制历史“碎片化”的消极影响

    《 文摘报 》( 2021年05月13日   06 版)

        这里谈论的历史“碎片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问题,而是指与全面的、整体的、普遍联系的唯物史观相对的,有人特别是部分“民间”“网络”的历史写作者以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视角解读历史的现象。

        这种“碎片化”历史写作,表面上呈现的是文化和社会心理的怀旧情绪,其实某些历史解读可能让人误读为对旧政权的颂扬和惋惜;再如在中共党史问题上,一些写作者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等名号,实质上是歪曲党的历史,侵蚀党执政的历史根基。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作为批判的工具,自觉抵制历史“碎片化”的消极影响,对于树立正确党史观,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要充分认识到,“碎片化”地片面看待历史人物,为旧政权失去执政地位伤怀,本质上是想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某些“碎片化”历史写作者,无视近代中国的阶级矛盾与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以极少数历史人物的社会地位、生存状态与个人成就来印证旧中国的所谓“黄金时代”,这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看待此类现象,应遵循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把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结合起来。

        对历史的解读,要尊重“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的立场,不能脱离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和历史规律的认识,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中国教育报》4.22 贺艳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