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音乐像一本古老的书,令人安顿,又心情开阔。他的音乐里面是有一种超越自然的抽象建构的,在宗教外衣里面散发着智识的谦卑与荣耀之光。
巴赫不是一个创新者,他擅长把传统的形式写至精纯,比如赋格曲。他的主题简洁干练,如一个论点,在不同的声部和调性上反复论证,最后重申论点,就像论文中的下结论。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音乐逻辑,每个声部、每个音都有讲究,没有一个音多余,没有一个句子可移动,音乐组织严密而缠绕,可供细细聆听。
他写宗教作品,也写世俗的音乐,为莱比锡教会工作的时候写宗教合唱,为亲王工作的年月,主要写世俗乐曲。有意思的是,现在听起来,这些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的差别并不太大。他写的宗教音乐里面,有不少亲切温柔的细节,有滋有味的生活气息,在世俗音乐里面,也有宗教感。《勃兰登堡协奏曲》中多民间舞曲,类似社交型的音乐,讲的是“客套话”。但巴赫可以把“客套话”也讲得生机勃勃,让人想起了如今的即兴演奏的爵士乐。
大师晚年的时候,用大提琴演奏丰富的声部,教我们领会对位曲的含义:线条的交错里面,隐藏着些许不可言说的情意,欢乐的旋律里穿插着心碎的回忆,安静的曲调里隐藏着躁动的心,淡淡曲线牵引出了漫长岁月,看似深情的乐章里也有无情的宣泄。
巴赫曾对他哥哥说:“我不要弹什么古钢琴,我想弹你的管风琴!”在欧洲时,我弹了几下巴赫时期的古钢琴,顿时想起这个故事。是啊,古钢琴对巴赫来说太容易了,弹起来没有音色和强弱的变化,只要音弹对就可以了,也弹不出其他音乐效果,它限制了巴赫的音乐,他的手稿上因此几乎找不到音乐的表情记号。我们现在赞慕巴赫专注于以音符为基石建造华丽圣殿,其实也有年代和工具的局限性,但也正是这种局限让他把音乐线条的错落交织之美发展到了一个顶峰。
巴赫总是在聆听、发现、回味音乐。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每天写音乐,听到喜欢的主题被有些音乐家糟蹋了,就很生气,坐下来把它再谱写一遍,这里该换和弦了,那里要转到下属调去,他受不了那些莫名其妙的装饰音。
到了晚年,巴赫觉得自己从前的一些作品听不下去了,把旧羊皮纸卷找出来,重写一遍。他就是这样一位别具匠心的作曲家,把音乐写完整、写妥帖、写明白、写透彻,写到没有一个音是多余的。
(《解放日报》4.30 田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