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笔墨回到原乡,是李学明继齐白石之后水墨乡土美学的延伸和强化。读李学明的画,总会被一股回到原乡的浓厚情绪所感染。那熟悉的人物、熟悉的场景,仿佛画中某人就是观赏者自己。一会儿在山中,一会儿在湖上;一会儿在园子里,一会儿在书房里;或看雨,或赏雪,或听风,或望月;或烹茶,或调鹤,或听书,或下棋……对于忙得不可开交的现代人来说,这真是一种奢侈的人生状态。读李学明的画,能让人得到心灵上的休息。
昔日石涛上人有云:“今人不能高古,病在只求花样。”研田耕耘五十载,缘自传统乡土文化的涵咏,对乡土怀有深沉感情的李学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原乡”。
关乎中国画生命发展的最根本的要务就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李学明高古雅致的笔墨语言非西画的语言,非陈腐的旧文人画的语言,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气派、时代藏相。他把对故乡、对传统农耕文明的深深眷恋,对大地的深情、对二十四节气的尊重、对传统节日的敬畏,都自然地渗透在了笔墨之中。
李学明的三乐堂隐于城市深处的大山之中,四面环山,寂然杳然,仿佛世外桃源。所谓“三乐堂”,即“每顿能实清蔬,一乐也;每天能有午睡,二乐也;每年能结伴浪游,三乐也”。画家在这里“晨起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过着陶渊明式的生活,与两个孙子陶然忘机。三乐堂前的老石榴树,是他从三百里外的莘县老家院子里移植过来的,以慰藉思乡之情。各类农村手工如竹篮、柳编、草鞋、蓑衣、斗笠以及稻糠白灰的墙面、不经重漆的木结构物件和各类老式家具、素食为主的一日三餐,都表明主人朴素自然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三乐堂的菜园苗圃,是画家本人对故乡生活的复制。那里,亲手栽种的四季果蔬不断,锄头、铁锨等各式农具是他深入大地的画笔。他在他那里,笔墨是一种凝聚着岁月深处的回忆,这回忆又成为他现实生活的方式。
游春、稼穑、看山、喝茶、赏雪、消夏……两手泥土,一脸春风,布衣粗食,一任天然,恍恍然若古人。当观赏者拉开距离来打量,画家仿佛端坐在暴风眼里的人,与寂静的青山绿水为友,观赏者周围却是喧嚣涌动的现代城市生活的激流。
(《法治周末》4.22 大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