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5月01日 星期六

    戴着“人工心脏”生活

    《 文摘报 》( 2021年05月01日   01 版)

        李晶在工作

        “人工心脏”外观看像个蜗牛,钛合金材质,鸡蛋大小,180克重,在手术过程中,它会被精巧地固定在左心室的心尖上。

        一条连接着“人工心脏”的导线从胸腔穿到腹腔的皮下,从肚脐旁的出口穿出,与两块体外电池和一个控制器相连。它可以部分或全部替代心脏功能,辅助维持全身血液循环。

        快要“爆炸”的心

        2020年初开始,赵鸿几乎每个月都要住一次院,治疗他的心脏。儿子赵胜说,父亲患有心脏疾病已经有十二年了,最初通过输液病情就可以好转。但五年前,情况越来越严重。他们跑遍了全国的医院,“每一家医院都给我们下了病危通知书,医生说只有心脏移植这一个方法,但这个费用我们家付不起。”

        43岁的李晶也是心力衰竭患者,从发病到病危只有不到三个月。医生举了一个通俗的例子,“正常人的心脏就像一个气球,到80是极限,李晶当时已经到了79,稍微一活动,心脏随时都有破裂的可能。”

        今年35岁的天津市民王宁,7年前被医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2018年后,病情不断加重,反复住院,被确诊为“终末期心衰”。

        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这代表着心脏跳不动了,无法再向全身供应血液。心力衰竭后,肝、肾、肺、胃等身体的其他器官也开始出现功能减退。终末期心衰患者单纯依靠口服药物治疗,1年生存率仅为15%-20%。

        “当时医生说唯一的方法就是做心脏移植手术,手术费就差不多要60万。后期还要一直服用抗排异的药,而且只能自费,我们吃不起的。”李晶说,确诊后,他决定放弃治疗。

        中国“人工心脏”的研发道路很漫长,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已经开始了对“人工心脏”的探索。到2017年,国内有了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人工心脏”。赵鸿、李晶、王宁置入的就是第三代“人工心脏”,在他们之前,置入这款“人工心脏”的是一群小尾寒羊。

        用听诊器在赵鸿的胸前可以听到柔和的“嗡嗡”声,那是血液在“人工心脏”内转动发出的微弱而持续的声音。这个转动的“人工心脏”与患者体内那颗艰难跳动的心脏一起,每天24小时,全年无休,维持着他的生命。

        生活的改变

        2021年4月6日,王宁接受了“人工心脏”置入手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要习惯适应“人工心脏”带给他生活的改变。

        赵鸿的一天是从早上5点开始的。起床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心脏”换电池,通过仪器和可穿戴设备了解自己的体温、体重、转速、流量、功率、心率、血氧等十项内容。

        然后,他将与身体相连的两块电池和显示体内“人工心脏”转速、流量、功率的控制器放进专门的斜挎包中,背上背包,正式开始他一天的生活。两块电池和控制器加起来差不多五斤重,他每天要服用抗凝血药物。

        他九点多出门遛弯,完成医生要求的运动量,一般是一公里,最多的时候走过3.5公里。但他不会出小区,就在小区里一圈一圈地走。

        十点半,赵鸿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更换电池,给换下来的电池充电。一块电池的使用时间是8-10个小时,他有四块电池,有两块随身携带,与身上的“人工心脏”并联供电,另两块备用。电池每年更换一次。如果需要出小区,他还会额外多带一块,虽然他外出的时间很少会超过6个小时。

        他可以淋浴,医院给他配有防水包,洗澡时可以把电池装在防水包里。但妻子只是用湿毛巾帮他擦一擦身体。洗完澡,妻子会帮他给线缆穿出的伤口做一次清洁。关于“人工心脏”的操作和使用,患者都需要通过理论和实操的考试,考满分才能出院。

        赵鸿晚上睡觉时把充电器放在床边的篮子里,他习惯平躺着或者偏向右边。最让赵鸿满意的事情是每天能睡七八个小时,手术前他无法躺着入睡。

        相比之下,李晶的活动范围更大一些。出院后,李晶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他会去公园散步,陪女儿打羽毛球,到图书馆,也会外出乘坐公交、地铁。

        “人工心脏”的三种走向

        2020年4月,泰心医院院长刘晓程发现李晶体内自己的心脏恢复健康,可以开始正常泵血,于是手术取出了他体内的“人工心脏”。

        置入“人工心脏”后,一般有三种走向,极少数能够像李晶一样,心脏恢复正常工作,“比例应该不会超过5%。”刘晓程说。

        第二种是作为等待心脏移植的过渡期,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等到合适的供体。在欧美等国家,绝大多数患者属于这种情况。

        最后是终身佩戴。赵鸿和王宁已经做好了终身佩戴的打算。“之前咨询过,心脏移植手术的费用加上后期治疗要上百万元,我们负担不起。也担心心脏移植会排异。”王宁说。

        费用是所有患有家庭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目前赵鸿、李晶、王宁置入的“人工心脏”仍然处于国家食药监局的临床试验阶段,医院免除了“人工心脏”和部分检查费用。

        据了解,国外已经上市的“人工心脏”加上手术、治疗费为20万美元。目前国内已经上市的一款“人工心脏”一次手术下来,患者需要支付100多万元。

        安装“人工心脏”后人体的凝血和血压指标发生了变化,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得比普通人更低。“只要血压和抗凝指标控制好,可以保证置入的‘人工心脏’长期安全运作。”刘晓程解释。

        (文中赵鸿、赵胜、王宁为化名)

        (《新京报》4.22 陈亚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