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巴黎才发现,“你住在哪个区”基本是社交场合对话之中排在前五的问题。本以为是初识的人不明底细,没话找话,久而久之发现答案会基本反映在问话者的脸上。
如果你“恰好”住在六区,不仅意味着你可以坐享卢森堡公园的美景,还有可能和斯嘉丽·约翰逊不时擦肩而过;如果你入住七区,国会、政府和大使馆就在附近,邻居祖上有可能是拿破仑的司法大臣;如果你驻扎十六区,几乎可以不受可恶游客的侵扰,周围人的法语不会出现语病;如果你不小心住到二十区,这就意味着四周飘着中东烤肉的香味,而且估计你每天回家都有点提心吊胆;如果你竟然说不出75开头的号码(巴黎城区),哦,我可能要去那边加点香槟……
回想其他大城市,大家对住址没有这么大反应。比如在纽约,你说你住在上东区,只要你看上去不像是坐拥面朝中央公园独立一层公寓的主儿,和你说你住在中城下城没有什么分别,反正租金都是那么贵,你出了曼哈顿,住在布鲁克林?你真是赶得上时髦的雅痞。再想想北京,你住回龙观我住朝阳门?都挺好,咱们抱怨一下交通,也许早点起能一次挤上地铁。
巴黎的房价区域差异少则一平米几千欧,多则上万欧,这在国际大都市里面也算差别比较大的。一方面,巴黎治安状况一直令人担忧,早前主要是抢劫盗窃,近来更添了恐怖袭击,犯罪率相对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地域;另一方面,巴黎是一个尊重历史的城市,绝大部分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历史街道,建筑和花园,历史上富区和贫区的构造一直延续到现在,优美而怡人的环境也在传统富人区特别突出。
当然,除了居住环境,更有一些实实在在的因素,比如孩子读书。巴黎贫富之区的学校质量差距甚大,公立学校规定就近就学,“学区房”必然寸土寸金:法国两所最闻名遐迩的公立中学亨利四世中学和路易大帝中学都在五区,几乎毗邻而居;私立学校中尽管也有很多顶级学校,且可以不受学区的限制,但也经常坐落在相对富裕的区域内。这些因素多少地限制了同等智力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均等。
孩子毕业以后,由于社会上创业的气氛不是十分浓厚,法国优秀青年们的出路大部分在法国大企业和政府部门。法国大企业高管都出自好学校几乎是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教育背景不够格,只能在小范围内升迁,当上高管的机会微乎其微;法国的总统和政府高级官员则几乎全部出自ENA(国立行政学院)。即使是专业人士,因为与所面对的客户是同一文化背景毕竟有利于建立沟通,教育和出身背景的相似也是自然而然。
这种相似的背景远非是一张文凭,几乎弥漫在衣食住行上。在法国,上层阶级有特定的衣着方式、旅游度假地点,更有特定的谈吐方式。法国人以一流的品位著称,品位这东西本来就是贵族化的产物,其最根本并不是奢侈的物质,而是高雅文化。而对高雅文化的熟知并不是课本上可以教的,从小浸淫在充满书店、高档餐馆、戏院和博物馆的富人区里,自然而然就获取了更多接近高雅文化的机会;除了需要花费的费用外,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闲阶级的证明。这不仅把上层阶级和其他阶级区分开来,也让上层阶级之间更有共同语言,从而稳固了精英阶层的组成,排斥了外来者。
(《南方周末》4.15 斯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