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诞生于西夏政权正式建立(公元1038年)前夕。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雄才大略的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在正式登基之前下令,由富有才华的大臣野利仁荣主持创制自己国家的文字——西夏文。野利仁荣借鉴汉字的造字方法,很快就完成了使命,创制出6000多个单字。西夏文是独立于汉字之外的一种全新的方块文字。
这种被今人称作西夏文的文字,在历史上曾被称作“番字”、“番书”,而在西夏国里却具有很高的地位,被尊为“国书”。它不仅在政府公文中使用,而且被用来翻译经典著作,在民间交往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在西夏政权存在的189年里,西夏文不仅被印成佛经,而且被写在木简上;不仅在铜佛像上刻有西夏文,而且西夏壁画供养人题记也使用西夏文;不仅西夏官印上用西夏文,西夏钱币上也铸西夏文;就连马面具、军令牌上也都刻有西夏文,足见西夏文的应用十分广泛、普及程度很高。公元1227年,西夏政权灭亡,但西夏文并没有因西夏灭亡而立即消失,而是又沿用了200多年时间。
现已发现的西夏文草书《瓜州审案文书》,是有确切年代记载的最早的文献,为西夏惠宗秉常天赐礼盛元年(公元1069年)的实物。而最晚的是河北省保定市郊寺庙遗址出土的西夏文石刻。这个西夏文陀罗尼经《相胜幢》,刻于明朝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此时西夏已经灭亡了近300年了。可见,西夏文前后延续使用的历史应有四五百年。
明代中叶以后,西夏文字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被世人遗忘。清末金石学家曾误认西夏文钱币为“梵字钱”,一些外国学者也将石刻中的西夏文字判定为“女真文字”。20世纪初期,中国及外国学者根据所掌握的极为有限的资料,开始研究西夏文字,但未取得重大进展。1908年,俄国探险队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的西夏边防重镇黑水城盗掘出大批西夏文献资料,在这些文献中就有西夏人骨勒茂才编篡的西夏文汉文双解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西夏文形音义字典《文海》等,这些典籍曾是供当时人学习西夏语言文字的工具,也是西夏人与汉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文字的手册,现在,这些工具书则成为当代人解读西夏文字之谜、打开西夏学宝库的钥匙。
(《揭开神秘西夏的面纱》甘肃文化出版社2020年版 庄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