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4月22日 星期四

    别被“零糖”忽悠

    《 文摘报 》( 2021年04月22日   04 版)

        零糖、0糖、无糖、0蔗糖……很多食品饮料的外包装上,都以醒目的字样,斩钉截铁地标明自己与糖的绝断。实际上,市场上有大量食品以零糖为卖点,尤其是将“无糖”和“无蔗糖”相混淆,有欺骗消费者之嫌。

        饮料几乎就是带着甜味进入人们生活的,不管是汽水、果汁、冰红茶还是果奶、酸奶、奶茶。刚开始接触时,它们都是甜味的。但在迈入21世纪后,低糖、零糖的概念开始在饮料界兴起,首先就是无糖可乐,接着茶饮、酸奶开始跟进。随着减肥、健身热潮的兴起,各种零糖代餐也接踵而至。

        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表示,糖有增加热量、影响血糖平衡的问题,限制糖本身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消费者对甜味有依恋,既害怕糖又想要甜,企业就生产出添加甜味剂的低糖、零糖食品。市场上常见的甜味剂有赤藓糖醇、三氯蔗糖、麦芽糖醇、安赛蜜、阿斯巴甜、木糖醇。有研究表明,相对于糖,甜味剂的害处少了一些;但也有研究表明,甜味剂大量摄入,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造成代谢紊乱,带来食欲上升。所以,这种零糖食品并不意味着“吃了不怕胖”,范志红建议:“别把食用这种零糖食品饮料,当成防止肥胖的主要手段。”

        选择零糖食品饮料时,最好先关注其配料表,警惕其加入蔗糖之外的其他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等),还要注意各种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等,过量食用容易造成腹泻),再看看有没有添加低聚糖(低聚果糖等,过量摄入会引起胀气、腹泻),最后就是普遍存在的甜味剂(安赛蜜、阿斯巴甜等)。

        “这些所谓零糖产品不是毒药,可以消费,但是千万不要看见零糖就纵容自己,对它产生依恋。”范志红强调,人的大脑、内脏、肠道都有甜味受体,甜味剂带来的甜味,跟真糖带来的血糖上升代谢反应是不一样的。时间一长,可能出现代谢紊乱。建议大家克制嗜甜的欲望,同时也克制一下对重咸、浓香、极鲜等浓郁口味的追求,因为长此以往,感官会变迟钝,很多美好的、天然的、丰富的食物,我们就会无法感知了。

        (《北京晚报》4.16 孙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