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4月22日 星期四

    科研为何“一猴难求”

    《 文摘报 》( 2021年04月22日   01 版)

        “没有余量,都卖完了。”这是江苏兆生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在一个小时内接到的第二通“买动物”的陌生电话。从去年开始,一些原本没有生意往来的朋友也开始找他“买猴子”“买比格犬”,用来做实验,而老客户早在上一年就签好订单。

        中国实验灵长类养殖开发协会书记赵胜利说,实验猴身价从2016年下半年的1.5万元/只飙升到了现在的6.2万元/只,现在是一猴难求,更准确地说,是有价无猴。

        在新冠病毒疯狂肆虐全球的情况下,各国关于疫苗研发和上市的竞争也早已开始,只不过,令许多人没有想到的是,活泼灵动的小猴子成了这场战役中最抢手的资源之一。

        以猴子为代表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是众多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实验对象。科研人员借助猴子可研究病毒、疾病、发育生物学、脑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科研问题,实验猴的重要性尤其体现在新药的研发上——任何一款新药,要想上市,都要进行人体临床试验,而此前必须在实验动物身上作安全性评价,猴子就是实验动物的主力军之一。但眼下,摆在全世界科学家面前的一个难题是,新冠疫苗与药物研发任务紧迫,但能立即使用的实验猴却不多了。

        实验猴从野外走向“商品”,需要两代的努力,最快也要8年才能出栏。目前国内存量仅有约3万只,新药临床前试验每年约消耗2.5万只猴子。

        一猴难求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暂停了种猴的进口。2015年中国药监改革,新药审批提速,国内新药研发在此后几年呈爆发式增长,新药安评用猴量猛增,不断消耗存量。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暴发,更让局面急转直下。

        在赵胜利的印象中,“猴荒”早在2018年就已开始,猴价随之越炒越高,逐渐超出科研单位的承受范围。但即便昂贵又难申请,猴子仍旧抢手,是因为它们在一些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市场需求不一定是代表国家的需求,要把市场需求与科研及国家需求用猴区分,保障基础研究的实验猴用量。”中科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院院长季维智说,从2015年开始,他就给有关部门递交书面建议,呼吁建立国家级非人灵长类研究中心,一是用灵长类动物来研究生命科学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二是针对复杂疾病建立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疾病发病机制,找到治疗方法。

        中国如何建立战略猴储备,一位专家说,从长期来看,要提高实验动物的技术含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物模型品,而不是纯粹售卖动物资源。另一方面,要掌握制定技术规则的话语权。

        (《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第14期 李明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