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4月22日 星期四

    嘲讽“小镇做题家”流露低俗优越感

    《 文摘报 》( 2021年04月22日   07 版)

        网络上有一些人把出身贫困家庭,通过努力学习摆脱家庭困境的成功者称为所谓“小镇做题家”,似乎他们并没有多大的本事,只是适应了应试教育,相对于原来的处境而言取得了一点成功而已。

        事实上,舆论对“做题家”嘲讽的背后,也是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中的“题海战”及考试选拔机制的一种“情绪性反思”。高考是整个社会公平体系中的一片净土,出于对这种选拔机制的尊重,舆论一直以来对于高考以及应试学习模式给予了基本肯定,至少觉得这是为了维护公平正义所做的一种无奈选择。

        “做题家”问题背后,也反映出学习机制的缺陷。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摆脱不了重记忆轻理解、重认知轻实践、重继承轻创造的传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专业修养不足,课程资源匮乏,教学方法缺少启发性,轻视科学思维方法训练等问题一直存在,由此导致的“浅度教学”在农村和县一级学校成为普遍现象。面对这些问题,学校教育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题海战”弥补浅度教学的内在缺陷。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舆论轻视农村,把农村孩子称为所谓“做题家”,是一种莫名其妙的自我优越感流露。其实,城市农村都有“做题家”,很多来自农村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勤奋展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理当受到社会的尊重。一些学校教育目的偏离、人才观扭曲,把鼓励学生脱离农业、逃离农村、进入大城市看成是所谓阶层“上升”、改变“命运”的唯一路径,这种现象令人担忧。如果孩子通过接受教育,学会了轻视农业,贬低农村,那就是教育的悲哀与失败。

        通过做题和考试来达到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有它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但年轻人的发展还应有“超越性”目标。人在发展过程中,每天都有新的“起跑线”。任何起点都不能决定一个人最后的人生归宿。应试是一种工具性的手段,公共伦理修养、身心健康品质、专业水准、创新能力等,才是构建成功人生的核心要素。

        (原题:《嘲讽“小镇做题家”流露低俗优越感》)

        (环球网 3.16 游永恒)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