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4月22日 星期四

    科研人员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关注

    《 文摘报 》( 2021年04月22日   01 版)

        一项针对我国超过1万名科技工作者的调查数据显示:有24.0%的科技工作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其中6.4%的科技工作者属于高风险人群;有一定比例的科技工作者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其中部分科技工作者属于中重度焦虑。

        这份数据来自中科院心理所最新发布的《2019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作者之一陈祉妍教授表示,在近十年间即2009年、2017年和2019年进行的3次调查中,科技工作者的抑郁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近两次调查中,科技工作者的轻、中、重度焦虑问题比例也均在上升。青年科研人员“心病”问题亟待关注。

        《报告》对科技工作者工作特征的维度进行细致研究,发现抑郁和焦虑与工作压力呈正相关,工作压力越大,抑郁和焦虑水平也越高,而其他4个方面如技能发展、决策自主、同事支持和上级支持均与抑郁和焦虑呈负相关。一些科技工作者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焦虑,其中,中级职称的科技工作者焦虑水平最高——有14.5%的人可能有中度焦虑或重度焦虑问题。

        33岁的青年教师李铭就是“最高”之一。他对职业生涯有着清晰规划:40岁前拿到教授职称。“如果以后想做博导,必须尽早评教授,否则未来很难拿到国家级项目,或者发核心、典型的C刊。”工作5年来,一到寒暑假,他就把时间利用起来做科研项目。然而,在去年副教授职称评定中,学院综合评分第一名的他却在评委投票环节落选。“时间紧迫,我要尽快在核心期刊发一篇论文,不然就赶不上下半年评职称了。”李铭说,“做科研是一个很苦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等待一瞬间的爆发,某种程度是推着我往前跑”。

        不过,这似乎是“青椒”“青稞”成长的必然规律,30岁左右博士毕业,中间10年要集中解决房子、配偶、小孩等问题,等这些生存问题解决后,才能真正安稳下来。《报告》也佐证了他的观点:焦虑水平相对最低的,是正高职称的科技工作者。

        《报告》提出,要完善心理健康筛查和检测机制:为筛查出的高危个体提供就诊和转诊指导,避免出现延误干预和治疗时机;此外还可以从科研环境来改善,如加强团队支持,对于工作制度、环境客观条件进行改进和调整,营造关爱与支持的环境、氛围。陈祉妍还建议,加强心理健康素养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如可以提升自我效能感、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及时缓解压力等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让科技工作者掌握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有技“傍身”,从而保护心理健康。

        (《中国青年报》4.20 杨洁 邱晨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