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是文化强国之魂,在迈向强起来的历史新征程中,需要用更加开阔的全球视野,从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出发建构国家意识形态。在内容体系方面,积极适应时代变化,重视内容生产。探寻从议题设置、话语生产、传播途径机制、舆情应对处置等方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同时结合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进一步探索立体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生产和风险防范应对体系,强化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整块钢铁”而进行“超领域”研究,丰富表达形式,补齐话语短板,抢占内容产出新赛道。在言说实践方面,着眼生动鲜活的“中国实践”,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解释而非“遮蔽”作用,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在“实践”这一聚光灯下充分敞显,积极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和斗争。同时积极探索不同价值观的共通之处,逐渐凝聚全球治理的价值共识,不断扩大双循环的交集部分。在实践中凝练好话语,用好话语彰显国际影响力,增强信心,坚定底气,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空前激烈,人们不可避免地陷入种种思想混乱。其一,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的“低级红”“高级黑”。借助“红”和“高级”的伪装,表面上政治正确,实质上别有用心。其二,具有疏离性和煽动性的“犬儒化”“民粹化”。犬儒不思进取,集体失声,对自己、对社会失去信心;民粹主义则打着人民的旗号,曲解民意,阻碍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三,具有传染性和突发性的“黑天鹅”“灰犀牛”。当今时代,“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早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逐渐向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蔓延,由一国向多国蔓延。其四,具有榨取性和遮蔽性的“智能资本化”“资本智能化”。在资本的加持下,生产生活各领域都被渲染成令人陶醉的玫瑰色,智能算法充当着隐性意识形态角色,深层次的主流意识形态规训引领功能逐渐被遮蔽。
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类风险挑战,独善其身不再可行,“世外桃源”亦非净土。亟需扎实做好意识形态这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处理好一元指导与多元发展的张力和弹性,既要把“一元指导”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动摇。同时又要有多元思想的争鸣与融通,不断吸纳优秀文明成果,不断赋予意识形态时代性的价值,这是进行国家意识形态生产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国家精神文明繁荣和社会活力彰显的重要象征。
(原题:《正确把握重要历史节点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网 3.31 郝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