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老年,身体机能衰退,自觉价值消失,尤其是独居的老人,倍感失落和孤独。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士霞老师建议,除了子女常回家看看,老人也要敞开心扉,建立新的社交关系。
落单的老人何去何从
去年,高大姐的老伴儿突发心梗去世了。高大姐58岁,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外地成家立业,不能经常回来陪她。自尊心很强的高大姐整天呆在家里回忆过去的时光,不愿意走出家门,也不希望有人来打扰她。渐渐地,她出现食欲不振、血压升高、心悸、呼吸急促等症状。
高大姐的同学得知此事后,主动打电话安慰她。老同学的开导让高大姐情绪略微稳定,可当对方说要去家里看望时,高大姐却婉拒了。对此,刘士霞认为,人在最孤独无助的时候,特别需要他人的关怀,要敞开心扉,接受身边的人和事。如果遇到合适的伴侣可以尝试交往,让爱来支撑未来的人生。
独居老人“宅”出心病
年过七旬的何老太一个人生活三年了,儿子工作繁忙,只有周末能抽点时间来看看她。何老太有好几种慢性病,交往圈子又小,总觉得自己每一天都生活在疼痛和孤独之中。住在楼上的刘士霞偶尔会去何老太家坐一坐,她很了解何老太的想法:“孩子每次来,她都说‘我挺好的’。实际上,何老太很怕自己有什么突发状况,身边连个打急救电话的人都没有。”
在帮助何老太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中,刘士霞着重从丰富精神生活入手。“人体85%的疾病都来自负面情绪,如果总想负面的东西,疾病很容易找上门。建立新的联系、找到新的或点燃旧的激情,是帮助老年人化解心理问题的好方法。”刘士霞说。
空巢老夫妻更要过好日子
“其实,我和爱人也过着空巢生活。”刘士霞的儿子儿媳妇都在外地工作,不过,她和爱人以乐观的心态适应了这种生活,而且越活越有滋味。刘士霞表示,她和老伴儿也经历了自我心理调适:既然孩子们远在外地,不能常回家看看,那么我们就接纳现实,尽量把生活安排得充实。这样既让自己快乐,又让孩子们安心。
刘士霞和老伴儿属于“想开了”的老年人,然而大多数空巢夫妻却还在苦闷中打转。空巢老人最奢望的,就是儿女们能常回家看看。大多数老年人进入晚年后,最怕精神孤独、寂寞,怕成为社会和家庭的“多余人”,子女甚至全社会要多为他们参加社会活动创造条件。比如多学习新事物,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对心智、健康有益的群体活动,逐渐找到与他人交往的方式。
(《今晚报》3.31 杨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