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墒情监测、智慧农场、虫脸识别系统,记者近日走访河南、江西、广东等地,看到各类高科技在春耕中的运用,也感受到身处其中的农户们的欣喜。
3月下旬,一场降水让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的种粮大户付太华喜上眉梢。他打开农用气象信息APP,一张色彩鲜明的“鹤壁市土壤水分分布图”映入眼帘,他承包的500亩耕地全部处于代表适宜的绿色区间。
“叮叮!”正在此时,鹤壁市农业气象试验站发来《农用天气预报》,在灌溉和施肥气象等级预报图上,鹤壁全市都标注为较适宜的蓝色,而喷药气象等级预报图上,鹤壁全市都标注为不适宜的红色。“这表明,现在这天儿,虽然下了雨,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小麦生长所需,应该继续灌溉,同步施肥,但不能喷药。”付太华说,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近500米长的游走式喷灌机,正“整装待发”。
游走式喷灌机1天可浇灌农田1200亩,灌溉情况怎么样?“田间地头的气象监测站,每分钟都在监测苗情、墒情和温度,把数据实时传回农业气象试验站处理后,就形成图像传送到农户手机上,一目了然!”说话间,付太华轻点控制APP,游走式喷灌机和田间的固定喷头一同开始工作。
在江西南昌县蒋巷镇,万亩良田中却不见弯腰播种或插秧的农民。湛蓝天幕下,只有几架臂展两米、红黑相间的无人机在低空匀速飞行,搭载的播种器将种子撒进水田。
这里是江西大田农社智慧农场,总经理邹泰晖感叹道,“以前抢农时靠人干活,现在我们靠手机就能种地。”田边,埋在土里的探测器将土壤深度、湿度等数据实时传回中央控制系统,技术人员以此来判断选择使用农机插秧还是无人机直接播种。
大田农社智慧农场目前流转了1.5万亩土地,却只雇用了26名专职农民,娄助云就是其中一名,“干活比以前轻松多了!机器插秧一天能插50亩,无人机播种一天能播200多亩!”
在广东江门台山市都斛镇的万亩优质水稻高产示范园中,各种高科技农机在天上地上忙碌着。农户李胜业承包了800亩稻田,往年忙得不可开交,现在却悠闲不少。他带记者看了田里几个长方体的箱子,“夜间,这个设备可通过灯光把虫子吸引过来,再由设备内置高清摄像头拍照,上传到云平台,几秒就能识别虫子种类、数量,常见的20多种虫类基本都能识别,准确率可达90%。”广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监林小军介绍,“虫脸识别(智能识别虫情测报系统)可以分析与预测虫害,引起管理部门及农户的注意”。
与这一系统相互配合使用的设备还有很多,比如小气候检测设备,能够实时看到稻田里的光照、温度、风速等信息。
全程机械化,种地更轻松,“智慧春耕”的出现让轻松种田、科学种田成为可能。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人民日报》3.31 毕京津 杨颜菲 姜晓丹 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