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4月01日 星期四

    音乐里的人类学家

    《 文摘报 》( 2021年04月01日   05 版)

        马友友

        大提琴家马友友演奏音乐时,常常闭上眼睛。演奏者像一个熟睡的孩子,每一种情绪都毫无掩饰,跟着快板昂起头笑起来,拉到慢板又皱眉低下头,跟着旋律陷入忧伤。他的琴声出现在音乐厅里,也会响起在喧杂的人群中,可是不管在哪里,他的音乐始终有种醉人的力量。现场的人们逐渐安静下来,跟随他一同进入一个由音符构成的梦里,只有呼吸的人群中,弓与弦交错,最响亮的声音属于马友友的大提琴。

        因为他和他醉人的大提琴,马友友赢得了很多赞誉,他常常被称呼为“了不起的马友友”,人们称赞他的音乐和品格。不过音乐之外的马友友有一种孩子的顽皮,在随行纪录片里,他常常做鬼脸,爱讲笑话。主持人在台上每读一句他的个人介绍,候场的马友友就在后台小声跟着调侃。

        “……他录制了超过90张专辑……”——“里面有一半是我偷学别人的!”

        “……17次获得了格莱美奖(注:现已18次)……”——“忘了这件事吧!”

        陪他候场的人听了介绍问,“你是茱莉亚毕业的吗?”

        “不,不,不。”马友友一本正经地否认,“那是他瞎编的。”

        事实上,台上所有介绍都是真的。马友友,广负盛名的天才大提琴家,四岁开始学习大提琴,六岁个人独奏,七岁参加全美电视直播音乐会,由美国指挥家伯恩斯坦介绍登场,台下听众包括时任总统肯尼迪和前任总统艾森豪威尔。16岁之前,他已经和世界最知名的顶级交响乐团合作过,在历史悠久的音乐厅举办过音乐会,录制发行热门专辑。他的确在音乐界的殿堂茱莉亚音乐学院上过学,在少年部名列前茅,但马友友也没有说谎,距离毕业一年,他退学了。

        他花了很长时间去确认,自己要不要成为一个音乐家。离开茱莉亚后,他进入哈佛大学,专业是人类学,当时他非常认真地考虑过不再拉琴,当一个人类学家。他在大学期间取消了大量演出安排,专注地研究人,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观察他们的生活,聆听别人的想法,跟物理学家讨论,陪哲学家聊天,和生物学教授探讨人,也开始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读唐诗宋词,琢磨《红楼梦》里形形色色的人物。

        毕业后,马友友回到了起点,依然是大提琴,依然和世界最强的乐团合作,依然录制古典曲目,但他变得有点不一样了,他开始出现在更多古典音乐边界之外的地方,在儿童节目《芝麻街》里,在市民公园角落里,在没有音乐厅的中东冲突前线,人群嘈杂之中,马友友在拉大提琴。

        马友友热爱音乐,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真正热爱的是人”。“我的人生没那么有意思,不值得写一篇长报道。不过,我遇到过很多非常有趣的人,应该说,我的经历比我有趣多了。”马友友笑着说,“音乐是我的空气,它让我能够呼吸。不过,音乐对我来说,像晚上去看满天的星星,或是看一幅世界地图,它让我感觉到在自己之外,有一个更大更宽阔的世界。我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到一个人眼睛里那份发现新知的惊喜,新鲜的发现,新鲜的领悟,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崭新的。我们能从彼此身上学到的东西太多了”。

        疫情爆发的这一年,马友友和钢琴家凯瑟琳·史托特合作了一张新专辑《慰藉与希望之歌》(Songs of Comfort and Hope)。他说,这张专辑里的曲目是“我们想对大家说的话”。

        马友友解释这张专辑初衷,谈到了自己心目中的“音乐英雄”伯恩斯坦。肯尼迪遇刺后,伯恩斯坦曾这样告诉他,“从此以后,我们要让音乐比以往更有力、更美好、更专注也更动人”,作为音乐家,“这就是我们对暴力的回答”。现在马友友的音乐,就是一个音乐家对今日世界的回答。

        事实上,音乐回馈给他了一份礼物。已经66岁的他在现场演奏时展现出的沉浸模样,和当年那个初次登台拉大提琴的小男孩一模一样,他把这个美梦送给了其他人。在他的生命里,音乐是从未改变过的自由、快乐、无忧无虑。

        (人物微信号3.29 李斐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