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3月18日 星期四

    从“糯”看民族社会文化的构建

    《 文摘报 》( 2021年03月18日   07 版)

        稻米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人们的重要食物(全球60%以上的人口以此为主食),一般来说,根据其淀粉含量可分为粘稻与糯稻两类。粘稻米质黏性小而胀性大;糯稻米质黏性大而胀性小。糯(包括稻和米)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秦汉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和岭南地区,广泛分布着“越”“苗蛮”等族群,他们被认为是今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民族的先民,不仅参与了野生稻的驯化过程,而且以之为基础建构起自身的社会文化体系,不过至今在学术界尚未对早期的栽培稻是糯或非糯作出判定。

        史书记载、考古发掘以及民族志资料表明,糯稻有可能是最早出现的栽培稻。有学者指出,“糯”字首见于晋吕忱的《字林》:“糯,黏稻也。”不过,糯的同义或异体字自殷商以来便已出现在史籍中,如秫、稌、稬、穤等,时人以之为原料酿酒敬献祖先。春秋时期的吴越人据说也曾以糯米为主食。西汉时期,随着中央王朝对南方地区的开发,以及东汉后北方汉人的大量南迁,逐渐改变了当地人以糯为主食的习俗,此后糯米多作为酿酒、年节食品和点心的原料而留存在这些地区。百越和苗蛮族群的后裔则在历史的变动中不断迁往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他们带去了糯稻种子,并结合山区特点,培育了许多新品种,使之更加适应多变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糯米营养丰富、口感香甜,糯稻草有着广泛的用途,故直至20世纪50年代,部分壮族、傣族、侗族、布依族、苗族、瑶族等民族,仍广泛种植糯稻,以糯米为主食。

        人们根据四季代序和作物生长的自然节律与特性,形成一定的耕作方式、组织形式、合作关系,以保证粮食的收成,其中凝结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协作共处之道。以此为基础,南方一些民族逐渐构建起与糯相关的文化事项,涉及物质、制度与精神等层面。

        (原题:《糯:民族社会文化构建与文明交流互鉴之视窗》)

        (光明网 2.10 杨筑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