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几座荒废的游乐园,几乎是城市的标配。
上海一座古埃及主题的游乐园,在荒废20年后,没有等来游客,等来了拆迁工人。曾拥有“亚洲第一高”摩天轮的北京游乐园,经营了23年后,也面临拆迁的结局。还有大大小小经营不善的游乐园,经历了开业时人满为患的高光后,迅速走下坡路。
游乐园和青春一样,都是消耗品。近期,迪士尼宣布将在美国境内主题乐园裁员2.8万人,仅2020年第二季度,迪士尼就亏损50亿美元。
面临倒闭危机的香港海洋公园也曾对外“呼救”,已经开业43年的海洋公园维修成本高昂,且随着新的游乐园开业,它的影响正逐年变弱。香港海洋公园曾兴建跳楼机等机械类游乐设施,可如今儿童的品位,早已经不是在高空中多绕几圈过山车就能满足了。
本土游乐园消失的根本原因恰恰是缺少了文化内涵。许多地方习惯利用本地的气候优势建立游乐园,却没有赋予这些水上乐园、冰雪世界、沙漠乐园精神内核。
有的游乐园模仿国外的设计,却用力过猛。比如山寨米老鼠样式的过山车座椅,埃及人面狮身的卡通雕塑。这些处于不同城市的游乐场,盲目挪用国外文化元素,显得不伦不类。
目前许多在建的主题公园是房地产商转型和逐利的“武器”,在文化输出和社会影响上总缺了一股劲儿。
理想的游乐园,应对儿童有教育启迪的作用。它是儿童观察世界的窗口,迪士尼动画人物真善美的品质应该学,中国传统品德也该学。它是其他国家观察中国的窗口,表现这个国家在文化上足够的自信:应该用特色漫画、动画、电影、儿歌等文化产品吸引儿童重游游乐园。
(《中国青年报》2.1 魏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