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冬奥组委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双黑色的速度滑冰鞋,它属于中国著名速滑运动员叶乔波。1992年的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上,叶乔波正是穿着它获得了银牌,那也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冬奥会上获得的首枚奖牌。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条件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就拿理发来说,在国外理一次发的价格太贵,运动员们实在舍不得。可叶乔波每次出国比赛都要一个多月,头发只要20多天就需要修剪,所以她决定为自己剪头。“那时候旅行可以带小剪刀,我就是拿小剪刀自己剪的。”
在那个年代,中国速滑运动员的冰鞋如果需要更换,都是只换刀、不换鞋。叶乔波说:“因为买一双新冰鞋需要1000多元人民币,换刀管只要200多元,所以队里鼓励大家尽量别换鞋,只换刀管。”新的刀管需要焊接在冰鞋上,这项工作平时由教练员来完成。但就在阿尔贝维尔冬奥会前,叶乔波却突然遭遇了冰刀开焊的问题。
当时因为经费有限,叶乔波只能提前一天赶到赛地,抵达当天去适应场地时,冰刀掉了,她整个人也摔了出去,当时,跟随叶乔波的翻译急中生智,说汽车修理店也许能修,于是她们赶紧找了一家汽车修理店,但店员表示不会焊接冰刀。“我向店员借了电烙铁和焊锡,根据记忆中教练员焊冰刀的方法,照葫芦画瓢给焊上了。”叶乔波说,“后来我就是穿着这双自己焊接的冰鞋去参加了冬奥会,获得了银牌。”
(《北京日报》2.19 李远飞)